有没有想过等老的那一天,你会不会把QQ或者微信送给你的子孙呢?
上面那么多的人脉,那么的资料和信息,那么多条说说。
使用了大辈子的东西。
以前,我觉得QQ或者微信或许是自己很值得珍藏下来的一个东西,
慢慢却说不出这种感觉
我在想要是突然没有了QQ,我应该也不会觉得有什么牵挂,顶多是觉得少了个聊天工具。
聊天工具变多了,却变得无人可聊。
空间也好朋友圈也好,慢慢只是变成了一个刻意展示自己某一面的地方了,你是如此我也是如此。
看到的每个人,展示的都是最光鲜的,看到的最好的,吃的最好的,所有都是最好的自己。
有时候,翻翻自己的朋友圈,好像这真的不是真实的自己。
偶尔看到以前的动态,顿然感觉太low了,不太适合现在的自己了,那就删了吧。
不是自己感觉low,是感觉别人看到会感觉low,我们发的越来越迎合别人了。
或许,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社交吧,因为,社交的本质就有包装的意思吧。
结果,越社交,越寂寥。
社交,就如同我们出门上街的样子,我们能打扮的多漂亮就绝不会手软。
矛盾的是,最舒服的样子,却是我们穿着睡衣又素颜朝天,无所顾忌。
当我们去完所有光鲜亮丽的地方,累了,最迫切的只是想回到那个像狗窝的小屋子。
我们也热衷于微信、QQ、微博各种社交的场合,点个赞评论两句无关痛痒的话。
可当心情泛滥的时候,想哭想闹,却发现这里好像不再适合发这些了。
我感到可悲,我们全是光鲜的那面,却没有一处可以寄托心灵的归宿。
倦了发一条动态要编半小时的却只有十几字故作厉害样子的我
倦了发一组照片要挑选半小时,直到找到一张360度无死角的自己
倦了,也厌了这样的自己
我想,我该盖一个“屋子”了,
在那里无论是喜是忧,是惊是愁,我都可以肆无忌惮的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从今天开始,我要收藏我的一生,写我所过,记我所获。
只专属的写自己,只保存下最真实的自己。
写的每一句话都只要自己懂,无关文笔,不论悲喜;
放的每一张照片只管自己看,无关美丑,不论胖瘦;
记的每一次感动只要自己读,无关炫耀,不论哭笑。
这里只是一个放下了所有面纱最真实的我。
等我老了,打开它,往时记忆希望都将如同打开的水龙头,哗啦啦的涌出。
到那时,我该何以贺之?
以眼泪,以沉默,或一笑了之。
最后我要把它编辑成我的人生传记
留给所有在乎我的人,这是我用一生创造的精神遗产。
我把自己的这个需求,编成了记生虫APP,但愿以解决个人的需求,也能给你一个记存自己的精神家园。
为自己而活,记存自己一生的点点滴滴,我是杨大王,我在记生虫里等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