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毕业了的学生会和我保持联系,或者一段时间保持联系。以前多是qq,现在多是微信。
有一天无意中看到一个学生的qq信息,说高中读完了,记在心里的是老师说接受别人的帮助一定要说谢谢,无论彼此有多熟;还有递东西给别人一定要用双手……看到这里,我笑了,没错,是我教的。
离开校园了,有一些东西学生还记得,还能去指导他们的生活。这也是教育意义的一部分。
有时上课遇到一道关于礼仪的题,就会顺便和他们说说餐桌的礼仪。不多,没有一套一套的繁文缛节。就是,吃饭的时候不要大声谈笑,喝汤时不要发出很大的声响,享受美食时不要吧唧嘴。另外,放置餐盘时,要靠近案台轻放,不要远远抛掷,把残余汁水无意中溅到别人身上去,让他人遭受“无妄之灾”。这些都是我的亲身感受。古人说的“食不言,寝不语”并非迂腐的拘礼要求,是为了食得更好,寑得更安稳。曾有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一个豪放派的女子,在吃螃蟹美食时,不仅大快朵颐,而且开怀畅论。结果蟹脚卡入喉咙,危险万分,最后到医院弄到动手术的地步。这个教训够深刻,我们在平时吃饭时遇到这样危险的时刻可能不多,但,有时因为说话被呛到难受的时候倒也不少。这是从安全计,吃饭不可高谈阔论。另外,我不太明白,为何有人吃饭会发出很大的声响。正常的咀嚼声都是有的,但有的声响里却分明有着夸张的意味。问了相熟的人,他说可能是习惯了,改不了。可是任何习惯不也是养成的么?既然会养成,为何改不掉?估计更多的是没意识到这种习惯带给他人的不适罢了。所以,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改不了,而是我们没注意到。
对再熟的人的帮助,都要说谢谢。这不是生分的客套,而是必须的礼貌。亲人朋友熟人的善意也是善意,应当和陌生人的善意一样被尊重。我们也许无意中会犯一个错误,对相熟的人不够客气,特别在言语上。其实语言都是有力量的啊,无论好的坏的。既是如此,我们的生活,其实都是和相熟相亲的人相处更多的生活,如果我们在大部分生活里感觉不到语言美好的力量,那我们的生活岂不是有点“水深火热”?所以,让友善温情的语言停留在我们嘴边吧,从温情对待身边的人开始。
双手递东西给别人。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就觉得这样做诚意满满,会让人毫无戒备。在课堂上,收发作业如此。在生活中,递任何小物件如此。这样一个微小的动作,会体现对对方的诚挚尊重,也许会很快拉近彼此的距离。
每个人对好习惯的理解不一样。只要是好的东西刻意去坚持也是必须的,我们不可打了不拘小节的幌子,做一个言行举止妨碍到他人的人。严于修身,精于细节。育人者,当在有意无意中,给学生渗入这一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