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版本为四川省图书馆藏书
锦璱拍图此版本为本宫私家珍藏
锦璱拍图锦璱拍图
文:锦璱(简书)
先前国庆假期去省图书馆还书时,紧邻的一排排书架全是各红学家的著作,着实看得眼花缭乱。大抵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本宫一眼就相中了这本《红楼十二层》,将书借回后,虽只能利用每晚不多的时间读上寥寥数页,却是心有戚戚。
读书向来是读精胜过读多,对于《红楼梦》更是如此,这本集中国古典文化大成之作,蕴含了无法比拟的中式美学,看精就显得尤为重要。唯有摒弃浮于表面的杂质,才能流露出掩盖在繁华之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纯真自然之美。
本宫佩服先生对红学的醉心痴迷,即使年近高龄,“目失明,耳失聪,仍孜孜不息”,更倾其一生所学,留此精华给后人,何其幸也。关于先生的诸多红学专著,历来褒贬不一,更有些自视甚高之徒,以为通过污言秽语就能使众生折服,这显然是大错特错。本宫一向认为,你有选择质疑的权利,我也有选择无视的自由,于此处,仅以一些浅薄拙见,抒发自己对红楼多年以来的热爱之情。
锦璱拍图锦璱拍图
先生笔下的十二层,层层递进,一进书中,本宫竟生出了“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敬畏之心,每进一层,其间布局呈设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细致入微的斟字酌句亦如一位潜心雕玉的匠人,尔等只能默默远观,不敢随意造次。潜移默化的精神影响实在不容小窥,故而,每每看来,皆是泪眼婆娑,心中只余二字,甚好。
古语有云:“玉不琢,不成器”,然而“要雕玉,先雕心”,先生的一生精力,在这十二层中随处可寻。本宫更觉得无论先生的自呼“村童”,亦或是自号“解味道人”,真心是“懂得些许‘味道’的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是曹公在红楼的开篇所言,于本宫看来,他就像无法被世人所读懂的尼采,拥有的岂止是百年孤独。而先生的解析,恰好能帮助我们拥有跨越生命藩篱的契合,最大程度体会到红楼世界的况味,实在是难能可贵,且读且珍惜。
先生对红楼十二层的探寻,揭示了原著最关键的主旨——大旨谈情,这世间万物无不有情,小到儿女私情,大到宇宙仁爱之情。世人只看到了宝黛钗的情爱,就以为那伪续出来的后四十回就是曹公所想,庸俗不堪的掉包计真心能把人气得七窍生烟。于书中,先生肯定了鲁迅先生对于红楼梦“人情小说”的研究,这让本宫不由地想到了那段出自《<绛洞花主>小引》的话:“《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单这一句话就说得众人无言以对,句句在理。
锦璱拍图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在琴棋书画诗酒花,也在柴米油盐酱醋茶。而红楼之美,集合了我国所有传统之美,既在这十二层之中,也在更广袤的宇宙世界。想要从红楼中看出门道,须得心无旁骛,全然置身于梦中,最后方能品味出曹公藏在“千红一窟(哭)”茶、“万艳同杯(悲)”酒中的深情实意,也才会为大观园众女儿的不幸而落泪,为天下苦难众生而悲悯。
先生于书中特意提到了“探佚学”。深入研究红学不易,分支多,而最难的正是探佚,之所以会存在这门独特的重要学问,归根结底在于想把红楼读懂,就必须溯本求源,而去伪存真的方式能更好帮助读者知晓故事的本来面目,而不是继续被程高伪续所迷。就目前的探佚核实来说,只有前七十六回为曹公真笔,并非以前本宫熟知的前八十回为真,至于现行的一百二十回是不折不扣的“假全品”,难怪初中时代初看红楼,读到俗不可耐的调包计就怒不可遏,如此拙劣的作假手法,也怨不得民国才女张爱玲斥之为狗尾续貂。亦如先生所言“宝、黛之间有爱情,并且其后来带有悲剧性,这是不虚的,可是那又远远不是像程刊本的伪续后四十回里所‘改造’的那样子,一点都不是。”
此书有多精彩,热爱红楼的亲一看便知,本宫也就不在此处作累赘细述,但对红楼爱好者来说,若想深入研究旷世巨作《红楼梦》,先生倾注一生心血所得的锦绣文章,定能使亲获益良多。别人不敢说,单是本宫自己每每晚上读来,都觉得泪眼婆娑,感动至深,足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