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总是从正反两反面,耐心细心给予引导。有时讲得口若悬河、唾沫横飞,把自己讲得感动流涕,自以为学生该接纳了,该听话了。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愿,这只是老师的一厢情愿罢了。学生往往左耳进右耳出。从办公室里走出来,感觉自己刚被释放,长松一口气,心头总会想终于摆脱这厮的狂轰滥炸了,出来这舒服啊!于是,拍拍屁股,扭扭腰,该干嘛还是干嘛!看到此情此景,作为老师着实哭笑不得,哭他太不近人情,太不懂得感恩,笑他太不懂事,太过天真。是他自己耽误了自己,还不听劝啊。为这样的事,不少老师都会伤心难过,深为苦恼!怎么办? 时常想,这样的学生,管他呢,反正我已尽职尽责,做了自己该做的,剩下就交给上帝吧。其实,教育是师生双向互动且复杂的过程。老师在一旁喋喋不休,学生却在一边不以为然。可想而知,这样的教育明显是无效的、无意义的。如若讲得太多,学生就自生免疫力,头脑里构筑起壁垒,不管你如何狂轰滥炸,你都炸不掉其坚固的思想堡垒。 我们不妨换一种方式,将批评教育换为谈心交流,多听听学生在想什么,想做什么,进而投其所好,让他自己舒适的圈子里吐露自己的心声,从而拉进师生间的心灵距离,减少师生间的隔阂,然后选择合适的时机加以疏通引导。学生愿意倾听了,这批评教育还难实现吗? 有种距离叫十万八千里,用这个距离来形容老师与学生单方面的交流互动一点都不为过。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难以跨越的鸿沟,怎么能进行有效的沟通,老师怎么能实现自己的教育目的?即使学生犯了严重的错误,口里也承认自己的罪过,但单方面训斥的方式,不一定被他所接受。 所谓良师益友,老师既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又是学生的好朋友。作为好朋友,双方只有放弃各自傲慢的姿态, 缩短彼此心灵距离,才能知己知彼,交心谈心。 所以老师应放弃傲慢的姿态,放弃自以为是的偏见,真心真意真诚地对待学生。唯有如此,才能实施愉快有效的教育,才能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培育学生健康的人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