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日计划中有《如何阅读一本书》1h,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要读书的时候已经是半夜一点多了,这个时候又困又乏,说读书1h,那简直是在糊弄自己。
——那种状态,即使读完,也不可能有太深入的思考和可输出的成果,于是索性睡了。
睡到4点,醒了,想想还有事情没做,从床上爬到桌前,开始了音频跟读。音频1.54倍速,从4.20开始,现在5.20,音频只推进30min(这其中还有老大介绍活动目的和规则的几分钟),书我只看了两篇序言。
虽然说这篇音频之前也在做家务的时候播放过几次,但是这一次,感觉完全不同。
当我捧着书去听的时候才发现,听到的,是书里的内容,但又并不完全是书中的东西。
比如说永澄老师所讲的译序的结构——故事感受和行动,我看过N遍也只是感觉序言这篇读起来很顺畅、不生涩,是时间线顺序在描述事情,仅此而已。没有那些厚重的积累,我确实无法通过几次阅读搞清楚序言作者的叙事逻辑,甚至搞不清楚,序言作者的重要目的并不是叙事。
今天最大收获,是被点明白了本书的目次的逻辑。
原书中的原目次:
- 阅读的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
- 阅读的层次:分析阅读
- 阅读的方法:不同读物的读法
- 阅读的层次:主题阅读
永澄老师分析目次:
本书主讲分析阅读(X),这样去分解书中的目次逻辑,则可以是
- X的前提准备
- X的技术说明
- X的相关应用
- X的高阶阶段
被澄清之后,一目了然,连看书的重点都直接转移——现在知道,本书的所有阅读,都在围绕这分析阅读个点进行。脑袋里原有的线性逻辑,扯一个头揪住,然后把所有内容向上绑来看书的瞬间被秒成渣。自己听了那么多次金字塔原理和认知结扣子,结果自己一直在用认知胡乱向一件事物上关联,导致最后什么都没记住——真是蠢爆了。
不论是读一篇序言还是看整个书籍的逻辑,都不是那么简单的主线绑支线。写到这里,突然!突然想到了自己为什么会这么蠢:好像真的从来没人交给我怎么阅读,也没人矫正过我的阅读方法。到现在为止,我唯一记住的与阅读方法相关联的几句话是找主线,找从头穿到尾的那件事,找明线暗线,如果不是在叙述一件事,那么就找两条主线……看看,哪里有结构?!
既然自己知道之前蠢爆了,既然学习过程中竟然发现有新大陆,思考如何使用新的技巧吧。
撇开阅读,自己之前给永澄老师留言看文章讲了什么也都是线性陈述!除了阅读理解,甚至连自己的输出都有可以使用技巧提升的空间。
今早磨了这么长时间,虽然还没有接触本书的很多内容,但仅死跟着听了半小时永澄老师对本书的解读,就有了和译序作者同样的两种感受——羞耻与庆幸:以前我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使用的阅读方法是何其简陋;以后如果我能使用这种方法,我会少走多少阅读的冤枉路?
我的思考和行动会告诉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