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
【五代】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 一作:一番)
译文
孤独的人默默无语,独自一人缓缓登上西楼。仰视天空,残月如钩。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读这首词时,情不自禁就唱了出来,毕竟这首词改编成的歌曲,我曾经很喜欢听,由邓丽君唱出来,更添几分凄凉哀婉。
![](https://img.haomeiwen.com/i24667433/cb57a09f403a5231.jpg)
不过如今了解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词作者乃亡国之南唐国主,被俘后囚于汴京。他的愁,他的苦痛,是深沉的,如此感人至深。
曾经的李后主,受父亲与冯延已等人的影响,他的词承继是花间派的风格,绮丽而专写“妇人语”。
如今在亡国的锥心之痛里,词的风格有了很大的突破。这首《相见欢》,情感真挚而自然。
无言独上西楼,一读首句,主人公愁苦的神态,孤独的身影就浮现在眼前。孤独的主人公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读罢,仿佛能体会到主人公孤寂凄婉的心境。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短短十二字,就描绘出主人公登楼所见之景,用语之简炼形象,令我十分羡慕。
![](https://img.haomeiwen.com/i24667433/994cd202732a7930.jpg)
主人公仰视天空,缺月如钩,这不仅在写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缺月,也勾起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苦痛忧愁。
主人公俯视庭院,秋风无情地把茂密的梧桐叶扫荡完了,唯余下光秃秃的树干,以及稀疏的几片叶子,它们在秋风里瑟瑟发抖,令人油然而生寂寞之情。
但是,这般落寞的秋色,也要被锁在这深墙高院之内。这句,表面是在写景,实际写的是词人自己。
秋色被锁住了,词人的亡国之痛恨,思乡之深愁,也被锁住了。冷冷清清,心境孤寂,怎一个惨字了得?
缺月,疏桐,深院,清秋,这些意象,一个接一个出现,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气氛。也为下文词人写自己的离愁与苦痛做好铺垫。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里的比喻很是新奇,以丝来喻离愁。文学作品,因为谐音,时常有诗人以丝来比喻思念,比如“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安了颠倒音,横也丝来竖也丝。这般心事有谁知?”
丝线长了可以剪断,丝线乱了可以整理。但是,词人心中够离愁,却“剪不断,理还乱”,无可奈何,只得继续愁苦下去。
昔日的李后主,今日的违命侯,他心里的离愁,是追忆昔日花团锦簇的宫廷生活,是怀念雕栏玉砌的故国家园,是悔恨失去的国土江山……
荣华富贵如同过眼云烟,转瞬即逝。月明之中,故国不堪回首。从最高处跌落,词人国破家亡,身心饱受折磨,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https://img.haomeiwen.com/i24667433/83a83c9b1a701a2e.jpg)
李后主后期的词,确实是由一朵朵血泪之花凝结而成。昔日里高高在上的帝王,今日里苟且偷生的囚徒。
不知这位亡国之主心里,是痛?是悲?是恨?是悔?可能连他自己也难以说清,只能提笔写下这满腔复杂情绪。
写下这文时,是阴天,冷雨淅淅沥沥,被这哀婉之词,这冷清的气氛,勾起了满腔思乡的愁绪。
【文章图源网络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