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爱____如痴”这个半命题,脑中最先想到的就是书。
很小的时候,我就对书痴迷了。那时上了小学,认了几个字,语文课本让我着迷。
“春雨沙沙,春雨沙沙 ;
细如牛毛,飘飘洒洒 ;
飘在果园,点红桃花;
洒在树梢,染绿柳芽;
落在田野,滋润庄稼;
挂在池塘,唤醒青蛙…… ”
这些文字组合那么和谐,那么美妙,那么琅琅上口。你读着,仿佛就置身于春雨中,看那细如牛毛的雨点在桃花上,染在柳芽上,滋润着庄稼。啊!真叫人畅快淋漓,兴奋不已呀!我读了又读,读了又读,不知不觉便存在脑海里,印在心田上了。
也许就是从那一首首晓畅明白,清新优美的儿歌开始,我爱上了语文,爱上了阅读,爱上了书。
渐渐地,除了语文书外,我开始搜寻其他一切可读的东西。家里藏书不多,但总也有几张报纸,几本杂志,几部爸爸妈妈年轻时看的小说。回想来,小学时课外看得最多的要数《故事会》了。那时的杂志不像现在这么琳琅满目,《故事会》大概属于比较有趣的一类杂志了。里面的故事总是曲折离奇、百转千回,我常常看得入了迷,跟着情节一起一落,一个故事终了仍意犹未尽,细细回味。除了《故事会》,家里也有几部小说,像是《西游记》、《聊斋》。不过那时年纪小,不大懂得,只是惊诧于蒲松林笔下的狐仙女鬼,也崇拜降妖伏魔的孙悟空。虽然理解不深,却也算见识了真正的文学作品。
那些有趣的故事,优美的童话伴我走过了童年。而中学,为我开启了新的文学大门,让我见识了不一样的书的海洋。
上了初中,接触了现代诗歌,舒婷的《致橡树》,冯至的《我是一条小河》,罗伯特的《未选择的路》……它们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抓住了我的心。原来,还可以这样表达的,或含蓄,或直白,或抒情,或写意。三言一行,五行一段,自由挥洒。那时也尝试自己写诗,虽然不成样子,却也是直抒胸臆。
除了现代诗,唐诗宋词也让我痴迷。李白的恣意潇洒,豪情万丈,杜甫的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哦,不如意的时候多想像李白说的散发弄扁舟去呀!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杜甫则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境界,原来一个人不止可以像李白一样纵情个人之喜忧,还可以那样恳切真诚地为百姓着想。
而温婉柔美的宋词似乎更合我的口味。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我仿佛亲眼见证了李清照从天真少女,到国破家亡,孤苦飘零的晚景凄凉。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让人那样感同身受地惆怅。那“独倚望江楼”地女子倚靠在所有人的心间。“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的心上人永恒似在梦中相见。
直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铮铮之声出现,宋词也有了阳刚的一面。百科全书似的苏东坡真让人耳目一新。不仅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仅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仅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不仅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除了诗词的成就,他还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将人的渺小,世间的万物说尽了。
但我最爱的,是“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的五柳先生。我和陶渊明一样“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欣赏他“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境界,感同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让我知道悠闲不代表虚度,“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让我看到他归隐的决心,“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让我看到他的诚恳。向往他笔下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还有他笔下的风,“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充满着悠闲气度。木心说“他不是中国文学的塔尖,他在塔外散步。”我赞同的。
诗歌,古文给了我无数惊喜,而小说则带给我另一番世界。
初中时,因为老师的一句简爱不是简单的爱,而是一个人,一本书的名字,让我对《简爱》充满遐想与渴望。而老师另一句无心的“不喜欢哭哭啼啼,病殃殃的林黛玉,喜欢大大方方的薛宝钗”,又让我对《红楼梦》魂牵梦萦。但直到初三,我才有机会在小镇的书摊上看到一部印刷粗糙劣质的《红楼梦》,我央求爸爸为我买,爸爸答应了,条件是等到中考结束再看。一书在手,怎能抵得住诱惑而不看呢?于是刚买回去完就迫不及待翻阅了。从此大观园里的姐姐妹妹,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才思情怀再也和我分不开了。《红楼梦》从一开始就成了我的枕边书,心头之爱,无他可及。我时时翻阅,不拘哪章哪节哪页。说不清读了多少遍了,总之在心里扎了根,发了芽。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我喜欢黛玉,也喜欢宝钗,她们各有千秋,各自可爱。
而直到高中,我才读《简·爱》。那时有个年轻人每周必有一日中午背着一大书包的书到各个教室贩卖。我也买过。有同学买了一部《简·爱》,大家互相交换手中的书阅读。我深深被那个顽强的姑娘打动。在简爱向她的舅妈坦白的那一段,我几度和她一起落泪,仿佛自己也受了那不公的待遇而终于发泄一般。她和罗切斯特的爱情,奠定了我一生的爱情观,纵使贫穷,低微,不美,矮小,也要追求灵魂和思想的平等。
紧跟着,一堆的中外名著粉墨登场了。我贪婪地一本又一本读过去。有些一读就通,像《傲慢与偏见》,《茶花女》。有些读一遍很晦涩,觉得无趣,但过了一段时间,或经历了一些事后再拿起来读却茅塞顿开,有滋有味,像《红与黑》,《包法利夫人》,《复活》。
除了文学书籍外,艺术和哲学也是我喜爱的。也因为学理科的缘故,自然科学类我也很喜欢,像植物学,生物学。历史一直是我感兴趣的,怪道有句话叫文史不分家。
最近几年年,印象最深刻,最喜欢的是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手头正在看的这部《人类简史》也是非常不错的。
看了这么多年的书,觉得看书最大的好处就是开拓视野,让人更有包容性。一个看书范围宽广的人,绝不会是一个思想和见解狭隘的人。书越看得多,越发觉世界的奇妙,自己的无知,于是越想读更多的书。
此生愿为书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