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想通为什么喜欢读一些没用的书,其他的事情也跟着想明白了。
我以前想过,自己喜欢什么?但是没有很喜欢的东西。我以前也困惑过,好像自己从来没有感受到自己真的喜欢什么,没有什么强烈的愿望想做什么。
以前自己也找过原因,也是以前的教育的给自己留下了印记。现在也找到了另一个原因。
那就是在自己喜欢之前,自己会考虑做这件事情,对自己是不是“好”的,有用的。
只要是“好”的,自己就“应该”去做,就不能拒绝,就不会考虑自己喜欢不喜欢的事情了。当自己不去做,对自己“好”的事情,那就是不对的。自己就要无条件去做,只要做不到,那就是自己的问题。
比如,拖延、自控力差、畏难、逃避、指责、不想做计划等。
找到这些问题,那就要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自己一直想解决,也用了各种办法,没有一个坚持下来的。
而自己是否喜欢,一点都不重要。我只知道,学习是好的,自己去做就完了。做这些是为了自己好。
这个模式,让我又有特别熟悉的感觉,就是长辈常对自己说的:“都是为了你好。”
因为他们为了自己好,自己就不能反抗,不能拒绝,只能接受。而自己现在喜不喜欢,这些都不重要。在他们眼里,自己不喜欢就是不懂事。因为根据他们的经验,做这些事情,自己“应该”会有一个“很好”的未来。
自己非常讨厌这样的情况,但是自己还是困到这样的模式里,来要求自己。又让我一次感受到了,底层逻辑对自己的影响,真的无处不在。我以为我走出来,其实他依然会用另一种方式默默的影响着自己。
对自己“好”的事情,就是应该去做,自己就没有资格拒绝,更没有资格谈喜欢。
之前也说过,对“应该”做的事情,自己是特别的排斥。做不完又会下意识去指责自己。自己也一直说,指责不对,但是自己一直做不到,心里很难受。
我好像明白这个逻辑了,是“好”的事情,就是“应该”做的事情,做不到就“应该”被指责。在这个逻辑里,没有感性的事情。这只是理性的一厢情愿。
我又想到了,之前我说过,要做一件事情,就要过“两扇门”,第一扇就要让感性接受,这件事情就会特别愿意去做,即使理性不同意,感性也会让自己喜欢的事情先“插队”去做。
自己却跳过感性,直接让理性去决定这件事的性质。每次想开始做时,自己就是很难开始去做,就是感性和理性来回拉扯。我之前也一直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每天早上,就很难开始学习。也可以用这个解释。自己想到“半个小时”的方法,一开始还行,之后就没有太有用。现在看来,还是没有找到根源问题治标不治本。
而这套“应该”的逻辑,感性没有参与其中。要改一下这个逻辑,先判断是不是“好”的,在这个之后,多加一个程序,给自己一个权利,可以“拒绝”对自己“好”的,不用全盘接受所有“好”的事情,在“好”的里面找到“喜欢”的,再打上“应该”的标签,这样做不到才“应该”被指责。
之前的“应该”就是太多的理性而没有感性,而现在重新定义一下“应该”的标准。只有“好”而没有“喜欢”,那就没有到“应该”去做的事情,这件事要“好”且“喜欢”才是“应该”做的事情。
再去看学习,学习只“好”但自己并不”喜欢”所以没有到“应该”去做的事情。即使没有完成,也不用指责,根本就走不到指责那一步。
既然没有到“喜欢”,那就让自己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先要解决这个“喜欢”,才能走到“应该”,真的做不到,然后再去想各种办法,如何去完成这件事情。
以前我好像也说过,先让自己“喜欢”上学习,自己也找过,真的感受不到“喜欢”,也着急着赶进度,就把“喜欢”的这个问题就给忽略了,直接跳过,就直接找各种方法。
转了一圈,又要回到“喜欢”这个问题上。找准问题,真的很重要,否则会 一直在做无用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