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观察到的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的很大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各个大学科和细分学科的历史发展逻辑完全没有得到梳理,二是在教育和科研的层次上,没有提供良好的学科切入点,并且这两个问题并非割裂开的,它们是互为一体的。本人是数学系毕业的,下面我会从我的亲身经历来讲述我是如何得出这两个问题得以存在的。
但凡只要你是理工科出身,你的学校和老师都鲜有向你提及整个大学科的历史以及你的细分学科的历史,更不要提当下对当前学科的未来展望,这就导致你从来没有对整个学科有统筹全局的掌握,你对学科在整个科学中的定位,你对细分学科正在整个学科中的定位,以及当下的科研工作者包括你自身在细分学科的定位是极其不清晰。这种不清晰绝对是一种灾难,它很容易让我们学生迷失在各种细节的计算和逻辑推理,就像没有感情的机器,既没有培养出对学科的直觉,还会在这样无意义的过程中生出对自身学科的厌恶之心。
更为糟糕的是,我们的教学与课程的设计极其不合理,姑且不论我们老师科研水平和对自身所在的学科理解所在如何,虽然中国的老师水平低下,基本没有自己对课程本身的理解,学科方面的历史知识极其匮乏,无法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在照本宣科,都在念PPT,写了一大堆的概念和定义,在这些概念的铺陈下,提出若干论断和定理,这样的课程必定是枯燥无聊的,并且你很快就会忘记这书中的一切,归根到底你并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含义,这并不是学生的智商低,而是老师的授课方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历史上的所有的理论都是围绕人们提出的问题而展开的,一部科学史就是人类提问史。所以人类在授课的时候应该是围绕具体的问题而展开,而不是围绕定义而展开,也就是以问题为锚点来展开科学发展历史的脉络陈述,而非定义,这更符合人类的思维方式,当然这里面就会涉及插叙倒叙非线性叙事风格的问题,它对课程设计者的要求固然更高,甚至可以达到很高的范畴。举例来说,如果我跟你讲曲率在黎曼几何中最抽象的定义,你会不明所以,你一定会很困惑,为何要用这种形式定义,可是如果从高斯为了测量大地两点之间引出曲率,然后计算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体曲率以及数学常被人们熟知的对象,如球、立方体等等,你会有更深刻的认识,然后再进一步讲曲率推广到非欧空间,最后统一到最一般的空间,并计算验证那些在日常生活显然的对象以及在这些常见的情形下,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并且是具体和抽象两股力量螺旋式上升的。并且老师可以督促学生去总结整个历史的发展脉络,可分为三个部分,一个是定理的进化,如何从若干朴素的定理,发展出更一般的定理,最后发展出在最广泛情形下的最抽象的定理,另一个是概念的发展脉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多少概念,以及这些概念的外延也就是相应的限制条件,最后一个是问题的细分,就是一个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通过人们的转化细分成人们可以解决的问题。这三部分可以糅合在一起说,在每个阶段均指出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我更建议的是可以老师可以先设计一份这样的脉络,然后遮蔽某些部分,让学生试着解答,然后老师再讲一遍,学生自己再总结一遍,那记忆定当相当深刻。(不过这是课程设计层面的,并不是制度设计层面的,也就是如何推动落实这样的教学方式。)这一套流程下来,学生就相当于先从自顶向下和自下向上理解梳理了一遍知识,即使无法创新,也能最大保证知识的吸收,从而可以很好地运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