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家训之七【478】2023-10-2
二、做一个身心活泼的读书人
读书固然重要,但不是为了读书而读死书,甚至钻尖尖把自己读成傻子,读成书呆子。古往今来,读书博取功名,成功的比例一直是极小的概念,读书就变成了一项繁重的脑力劳动,致使很多莘莘学子心理遭受高压变形,身心遭受读死书带来的摧残。曾国藩自己就是一个深知读书很苦的学业过程,所以,在指导二个儿子读书求学时,不要过分压抑自己,用轻松的方式方法,使得读书求得快乐。他在信中这样写:“要养的胸次博大活泼”,“胸中不宜太苦,须活泼泼地,养得一段生机”。
当今社会的学子读书仍然很难,一是高考制度的设计,学校重成绩,学生们就一直处于比拼状态;二是分流机制不够,导致千万大学生过独木桥,出口又窄,学生们一直处于就业紧张状态。这个现象导致中国所有的家庭都不敢对学业掉以轻心,这是一条普通老百姓翻身改变命运的大道,挤得进去那就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曾国藩。曾氏正是从这条路走过,小时候因为背书不出来,硬是把躲在他家房梁上等待夜晚偷盗的小偷气得大骂‘,“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般笨的人”,曾氏并不主张读书太刻苦,不要死记硬背,背不出来就不要背了。曾氏特别注重养生,自己有一套养生方法,戒烟少酒、临睡泡脚、饭后散步、反季滋补,闲暇之余,也会抽空去登山俯瞰大地万象、临江远眺水天一色。曾国藩为此给纪泽画出一条散步路线,沿着这条路,看看家乡那山那水,亲近自然培养家乡感情,几里地走下来锻炼了身体,还能看望长辈跟亲友打打招呼,一举多得。
曾国藩虽是苦读中了进士点了翰林,但并不主张弟弟们一味苦读考取功名,而实际情况也是,四个弟弟和两个儿子都并没有走这条道,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曾家子弟们个个各显其才,曾国荃攻破天京,击败太平军,跻身晚清名将之列,曾纪泽官至兵部侍郎,成为赫赫有名的外交大家,曾纪鸿醉心数学研究,成为晚清同时代的头部科学家。这些成就有曾国藩的指导,在大多数科考士子疯狂苦读的时候,曾氏给两个儿子减负,根据时代增读英文和各种科技知识,去掉八股文,眼光超前真有石破天惊之举。反观当下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拼命填补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使得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变成了一道道要攀爬的坎,极力减负,根据兴趣教育,作为第一教育孩子的家长,曾氏主张放手孩子们的天性,追逐自己的喜欢,在自由的环境里,有所学有所不学。
三、读书人要有寒士之风
梁启超认为寒士之风塑孩子自立之道,而梁氏家族百年以来,凭借寒士之风人才辈出辉煌百年,作为革命党的梁启超的大起大落,但其子女从小系上世家子弟寒士披风,门下儿女个个独立自主,生存意志坚强,这与梁启超一直倡导的寒士之风密不可分。这个曾于1897年赴长沙时务学堂担任教育总长梁启超,在与清廷斗争了一辈子于1929年去世,梁氏家境巨变,但梁家孩子们受到的影响却很小。他们在梁公的遗训下成为一个个独立奋斗、用心求学的斗士。我想,梁启超在湖南的时候,与曾在岳麓书院就读的曾国藩隔空对读,深受其影响,梁公不仅成为维新代表,也成为了一代新思想的教育家。
曾国藩在写给纪鸿一封信里这样说道,“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息,则难望有成。”后来,他也一再叮嘱在老家的弟弟管好子侄后辈:“我家现在虽然处鼎盛状态,但不可忘掉寒士之风。”曾国藩看到太多官场变幻,富家子弟如果没有良好的寒士教育,在大起大落的时代,一个人一不小心被卷入政治漩涡,一个家庭也会跟着跌宕起伏,如果没有从低处起的寒士之风,哪能扛得住这上天下地的两极冲击,惟勤俭朴素持寒士之风可以立身传家。
寒士之称,语出《文选·潘岳》:"沾恩抚循,寒士挟纩。"指出身低微的读书人,泛指天下贫穷的百姓,也指衣单身寒的士兵。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同样是湖南人的丁玲 在《母亲》一文中写到:"我呢,虽说可以自主些,我又是个寒士。我们想为国家尽一分力,说钱是没有希望的。"
曾国藩希望子弟后辈们打掉依靠之心,恢复寒士本来地位,身体力行与百姓平民没有区别,养成勤俭的习惯,不穿贵奢五彩之服,不坐豪华八抬大轿,不高声呵斥仆人,不摆富贵官家之谱。在家能做到参与家务,打扫卫生,洗碗嗮衣,生日不要阔宴,平日保持寒素。
打掉有恃无恐,打掉特权财富,首先从日常的点点滴滴做起,养成寒士之风的习惯,碰到困难,自己解决,只有历经艰难困苦,回头再看问题都是小菜一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