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想過,計劃gap半年後加速收尾的2020會變成大半年來的居家模式。想來,這是自小學畢業以來第一次在家這麼久,和最親最愛的家人共度冬春夏……
倏然而至的慢生活,伴隨著對不確定的探索和小焦慮。對於本該最熟悉的家鄉,當時間維度要被迫拉長至半年甚至更久時,很難做到按規劃推進個人的原定軌跡。
在點滴探尋中漸漸發現,其實挺懷念荒島生活的。四季如夏的天氣、斷斷續續專注碼字的日常、小夥伴間不定期的small talk、每週份網球、壁球、日常咖啡,甚至會想念維繫每週素食日的7-11和OK。
當然,我一直篤信任何一種生活方式都有其獨一無二的體驗價值,更別說是在心心念念的家。在想,如果不是疫情管控,可能要等到退休才能體驗現在的生活吧。
飲食只是生活的一個切面,但於己而言卻收穫了未曾敢想的舒心。一直希望能有人發明一顆膠囊丸來替代一餐的我,體驗了有生以來最享受的薩噶達瓦,一家人的素食月。可完全屏蔽外賣,享受家人做的日常美味。雖然目前頂多算修煉到能吃的水平,但偶爾的偶爾也會嘗試下廚一兩次。當然,原來竭力克制每週最多一杯珍奶的人兒,竟在不經意間完全忘記了,日常喝自家煮的酥油奶茶,還有酸奶和沙棘汁……
在半年來的居家生活中,時時會想,前世估計是拯救過銀河系吧,今世能擁有如此善良、溫柔的家人。不管是日常的生活節奏還是根本的人生理念,爸媽和家人的狀態真是無限接近理想的模樣。感受到爸媽正過著充實無比的修習生活,小朋友們在不斷學習和成長,還有在各自領域用心工作、時時彼此記掛的大小親人們。多麼感恩,多麼慶幸。
有限焦慮的唯一來源是個人對於當下生活節奏的不斷調適。在瑣碎的小總結中,意識到長期保持專注力與多元生活很難共存,便將重點調整到在家體驗心智層面的間隔年模式。
在姐姐日常投餵的日子中感受碼字、閒讀、小冥想、帶娃、日常修習和小總結的多元生活。斷斷續續的碼字經歷算是間接驗證了《佛子行》中所提到的要“遠離家鄉”,在家真是很難做到完全的專注和持續。與其說是缺乏靈感或個人不夠自律,倒不如說內心置頂的某些價值排序剛好可以在這段時間去踐行。
在幾乎全是碎片的時間中在線學習完一個主題的母語教程,精讀完兩本一直想看的大部頭傳記(《米拉日巴傳及道歌》、《雷蒙·阿龍回憶錄 》)。每每讀到深奧的藏文段落,便會倍覺慶幸,身邊能有移動的活百科真好。
雖說一直會本能地傾向於在有限的不確定中珍視陪伴家人的時光,尤其爸媽和小朋友們。但與此同時,不可能中斷原本規劃要推進的軌跡,因為這是內心想要篤定前行的大方向。線上主動或被動推進的所有都在為未來能如期推進而做準備,系列小會和郵件成了來自另一個時空的提醒,通過zoom和騰訊會議等線上平台來保證至少不完全脫離學術。
在每日份零碎的總結中,嘗試打破“以什麼為目的行動”的慣性思維。這段時間來收尾兩本大部頭傳記算是個人版小嘗試,沒想到,在此期間會體驗到打破目的式慣性思維和制定計劃推進是可以完全並存和互補的。經同在寫大論文的小夥伴提議,開啟了每日相互打卡和反饋的雲陪伴模式。即便只是關注瑣碎生活的日常,也能通過每日不到半小時的打卡讓這段時光過得更隨心自在。
想來,未來能不能活到退休還是個未知數吶。在充滿不確定的流動時代,能乾乾淨淨握在手中的是去感知這一切的自心,是週末在家純粹的線下生活,是在點滴中踐行小小善念的每個當下。願每個黨下都能全力專注於此時此刻,去擁抱不確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