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由】
某天吃饭的时候,娃突然冒出来一句话:“妈妈,我看到一个奇怪的拼音,你肯定都没见过。” 我心里有点不了然,作为一个学生时代就担任过多年语文课代表的文科生,会有什么拼音是我没见过的呢。 不过我不想打击娃,于是回答说:“哦,是吗,那回头你拿给妈妈看看呢。”
吃完饭娃把书拿过来,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一个她用笔做出标记的地方,说:“喏,就是这个。” 我接过来一看,发现是一个很普通的“嗯”字,再一看它头上的拼音[ńg],顿时傻了眼,果-然-没-见-过! 娃看着我吃惊又疑惑的表情,得意地笑了起来。
我不服气地拿出今年才入手的第12版《新华字典》开始查找,想核实这个拼音是不是标错了,没想到在韵母e的条目下根本就没有“嗯”。 又改用部首检字法,才找到了这个字,上面清楚地列出“嗯”作为叹词有三个读音,分别是[ńg]、[ňg]、[ǹg]。 我又翻出之前用了多年的第10版《新华字典》,想确认下这是不是新版做过的修改,没想到在这本2008年出版的老字典上,“嗯”除了标注[ń]、[ň]、[ǹ]之外,另外的三个读音也是[ńg]、[ňg]、[ǹg]。 也就是说,新版字典将[n]的读音删除,保留了[ng],而[ng]是一个至少已使用十余年的读音。 我在记忆里又搜索了一遍,确实不记得小时候学过[ng]这样的拼音,那么这个变化是什么时候、又是如何发生的呢?而在手机和电脑上打字的时候,“嗯”的输入都是通过en实现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还有,通常声调都是标在韵母上,为什么[ńg]的声调会标在n上面?
我提议问问娃的语文老师,然后就发了信息。 老师很快回复了,大意是这么几点:第一,“嗯”的读音就是[ng],发音的时候不用张嘴,发出的是鼻音。 它属于口语进入书面表达并且被收入字典的特殊情况;第二,[ng]这个音节没有完整的韵母,[ng]是后鼻韵的韵尾。 作为韵母的一部分,声调只能标在n上面;第三,我之所以会形成“嗯”的发音是[en]的印象,是因为电脑和手机的输入法就是这么设置的(键盘上“嗯”的拼音输入同“恩”)。
真相大白,对于我和娃来说,我们都学到了新知识。
【思考与总结】
正好在这事发生的前一天,我同孩子的语文老师讨论过终身学习的话题。 在关于“嗯”的发音的请教结束的时候,老师对我说,“昨天说的终身学习的习惯,今天(你)做了完美的表率”。 本来自己还没有想到这点,听老师这么一说,还真的是,这个求证发音的前后,不是正好给孩子示范了一次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么。 我总结出这么几个点——
第一,遇到问题的时候,要把问题当成“问题”来对待(比如孩子自己把[ńg]这个奇怪的拼音标注了出来,这就形成了一个问题;而在她跟我提起这个问题后,我也愿意同她一起寻求答案)。 “不求甚解”不一定任何时候都是坏事,但在学习这件事上,“刨根究底”多数时候都是更值得提倡的态度;
第二,要主动寻求有助于解决问题的资源。 这些资源,首先应该是自己可以直接获取的(比如查字典、上网搜索),然后才是求助他人。 试想孩子一有问题就习惯性地找大人帮忙解决,那么其自身借助资源寻求解决方法的能力就得不到充分的锻炼;
第三,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得到答案本身更有价值,因为这个过程就是孩子学习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哈,听起来有点绕)。 简单地说,这也就是“授人以渔”和“授人以鱼”的区别;
第四,作为家长,我们总是鼓励孩子要爱学习。 但至于怎么叫“爱学习”、怎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之前的公号文提过,这可是“元能力”),家长们身教的效果远远大于言传。
![](https://img.haomeiwen.com/i5566928/cc83674728b8e7a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