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所谓信仰,就是人们通过信仰实践对内在觉醒灵魂的安放。这本身就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人觉醒的灵魂自己是无法安放自己的。人必须将自己觉醒的灵魂安放于“对象”之中,才能恢复自我身心的平衡。因此,所有的信仰实践必然是有对象性的。也就是说,信仰的实现必须是在觉醒的灵魂与对象之间的关系中完成的。所以没有对象,没有关系,人类的信仰实践也就无从谈起。
那么人的信仰实践是在那些关系中展开的呢?站在以人的个体为中心的角度,人的信仰实践主要在以下几层关系中展开:
在内在关系中安放灵魂
所谓人的“内在关系”,就是个体的自我意识与自己的潜意识灵魂之间的关系和人的自我意识与自己的身体之间的关系。人的自我意识将自己的潜意识灵魂和身体作为对象,在这两个对象性的关系中,人可以安放自己觉醒的灵魂。
对灵魂的内在关系安放听起来很玄妙,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种能力,而且在生活实践中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使用过这种安放灵魂的方法。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内省”;儒家的“格物”;佛教的“禅修”等等,本质上都是通过人的内在关系安放觉醒的灵魂。
在外在关系中安放灵魂
人的所谓“外在关系”,就是人与自己之外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个体来说,具体的现实世界中的他人他物,以及抽象的非现实世界中的神与彼岸,都是外在的对象性关系。如果人相信外在的对象性关系中存在着一个可以信赖的,可以为自己的内在感受提供确定性的,与自己始终可以保持稳定关系的“绝对者”。那么人就愿意将自己失衡的灵魂安放在“绝对者”那里,从而恢复自己身心的平衡。这个安放灵魂的“绝对者”就成为人的信仰对象,安放的过程就是人的信仰实践过程。
人类在长期的信仰实践中,由于不同文化认知倾向的不同,逐渐形成两个信仰取向:此岸信仰和彼岸信仰。
此岸信仰是人通过与此岸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安放自己灵魂的信仰模式。在此岸信仰的信仰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个信仰模式:1. 万物有灵信仰;2.血缘伦理信仰;3.拜金信仰。
彼岸信仰是人通过与彼岸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安放自己灵魂的信仰模式。在彼岸信仰的信仰实践中,主要有两种信仰模式:1. 多神信仰;2.一神教信仰。
人的信仰实践就是在这些关系中安放自己觉醒的灵魂,从而维持了自己内在精神世界的平衡。
需要说明的是,在人的信仰实践中,某一个具体的人的信仰结构都是多元的,无论一个人的灵魂被怎样的信仰文化所唤醒和塑造,在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人的信仰结构还是会随着这个人灵魂的觉醒而发生变化,人的信仰模式必然是多元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