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经典品读
一出版就被禁,不读就不能在政界混?——浅析《红与黑》的魔力

一出版就被禁,不读就不能在政界混?——浅析《红与黑》的魔力

作者: 书山指路侠 | 来源:发表于2020-12-20 12:57 被阅读0次

“小说是人们沿路拿在手里的一面镜子。”尤其是优秀的小说,它不仅真实地反映出社会的百态,而且可以进一步为读者揭示他们无法在生活中发觉的部分——社会的底层规律以及不为人知的暗流。

《红与黑》就是这样一部优秀的小说,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杰作,自从问世以来,无数的读者在其中看清了生活的真相,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司汤达的笔触是及其现实而锋利的,他通过底层青年于连的人生经历及其心理变化,一层层撕开社会虚伪的伪装,令人触目惊心。

《卡门》的作者梅里美曾经在给司汤达的信中这样写道:“您的罪过是将人心的伤口大白于天下,令人不忍直视。”

小说发表之初,很多当权者就觉察出了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许多国家甚至将其列为“禁书”,当时社会上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观点: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安身。

这本书影响之大,以至于西方成立了专门研究它的组织——“司汤达俱乐部”,而研究它的学问,被称为“司汤达学”或者“红学”(使用了书名的第一个词),毛主席有一次也戏谑地说:“真是无巧不成书,两个书名的第一个字都是‘红’,可见东西方都有‘红学’。”

《红与黑》的整个故事逻辑并不复杂,全文围绕着主人公于连的经历展开:

他出身社会底层,本是一个单亲木匠的儿子,还不受父亲和哥哥待见,但他从小有着远大的志向,甚至可以说是野心——以拿破仑为自己的偶像,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飞黄腾达,出人头地。

他不同于普通低层人家的孩子,他喜欢读书,而且有着过目不忘的本事,能够将《圣经》一字不差地背出。凭借其聪明才智,他被市长高薪聘为家庭教师,然而他却不安分,与市长夫人“勾搭成奸”,后来被人以匿名信揭露,他离开市长家进了神学院。

在神学院,他又凭借自己的才智得到院长青睐,后被举荐到巴黎给保王党的核心人物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又凭借自己的能力得到侯爵的赏识和重用。

得到重用后,这个“野心家”依旧不能安分,又与侯爵的女儿有了私情,侯爵碍于面子给他伪造了出身,就在他即将跻身上流社会,春风得意之际,他的对手们逼他的“老相好”市长夫人写了一封告密信揭发他之前的行为,导致他的前途毁于一旦。

在灰心和气愤之下,于连回到家乡“复仇”,开枪击伤市长夫人,并因此被判处死刑,他没有逃避,也没有向教会和贵族们低头求饶,最后在不到24岁的年纪上了断头台,结束了自己短暂而又热烈的一生。

从浅层来看,这似乎是一个野心家辛苦钻营却最终失败的故事,但真相是这样吗?细细品来,完全不是。

故事的原型是司汤达利用1827年的《司法公报》上登载的一个家庭教师杀害女主人的刑事案件做素材,但主人公已经完全不是那个恬不知耻的罪犯了。

于连是一个不甘沉沦的孩子,在父亲和兄弟粗鄙的环境中,他可以说是出淤泥而不染,他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他追求进步,渴望成功。

命运将他安排在社会的底层,他没有屈服——他知道当时社会底层往上的两条通道是从军或者从教(有人说当时军队的制服是红色,教会的制服是黑色,书名的寓意也在于此,当然,我觉得还有更深一层的涵义),而拿破仑的失败已经几乎将从军这条道路封死,他只能选择另一条。

于是他凭借自己的天赋,背下了整本拉丁文的《圣经》,事实上这个选择是一把钥匙,后文中他所有往上的大门都是凭此打开的,这是他努力的结果。

他与市长夫人的勾搭起源于他强烈的自尊和自负,一个人缺少什么,往往就会希望什么,于连出身于社会底层,他骨子里其实是有一些自卑的,他特别怕被人瞧不起。

这种感情其实始终伴随着他,所以出于一股强烈的自尊和对于英雄主义的误解,他把市长夫人变成了自己的情人,但他在上升的过程中其实根本没有利用过她。

于连虽然努力让自己变得虚伪,却从未背弃过自己的价值观,也从未想过去害人。他的“虚伪”是他生存的必要手段,比起那些贵族、教士,甚至是个别别有用心的乡下人,其实是小巫见大巫。

他的提升基本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他的单纯,他的能力,他的骄傲,当然还有他的运气,从司汤达的笔下,我们能感受到他对于连的那种偏爱——他经常用“我们的英雄”称呼主人公,虽然带着几分戏谑,但我们看得出更多的是真诚。

在最后的阶段,在法庭上,他平静地陈述:“自己只是一个反抗卑贱地位的农民”,作为他一生的战斗,他“宁愿选择勇敢地去死,也不愿遭受敌人的蔑视”。

而在狱中,在行刑之前,他反思了自己短暂的一生——那是充满斗争而且“虚伪”的一生,他全部最美好的回忆,停留在和市长夫人相处的单纯而幸福的生活之中——两个没有世俗杂念的人,最简单而直接的爱情。

从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于连的角色并不简单,司汤达也是拿破仑的忠实粉丝,他通过他的笔,他的天赋,用另一种方式重现了拿破仑的胜利与毁灭,留给读者无尽地思考,也留给了爱好者们可以不断挖掘的东西。

关于于连,我觉得英国著名批评家詹姆斯·伍德的看法鞭辟入里:于连虽然将利己主义作为人生的信条,但他其实并没有按此生活,他自以为能读懂上流社会的规则,事实上并没有。他虚伪,但常常不够虚伪,他始终无法将虚伪掩藏,不时还冒出真诚的“傻气”。

但是,于连身上的这些矛盾恰恰是最动人的部分,按照伍德的说法,这是“司汤达的伟大创新”。

也难怪高尔基曾这样评价: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社会主义的英雄人物的"始祖"。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一个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英雄”。虽然这个英雄并不完美,他有缺点,他亦正亦邪,但骨子里的骄傲和勇敢,使得这个文学形象非常真实,而且饱满。

最后,我们简单来聊一聊作者司汤达,这位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家,真正的大师,他特别擅长描写人物的心理,在《红与黑》中,他将各个人物的心理描写的准确又不动声色,使读者经常没有意识到是在描写心理,有的评论家干脆就把他称为“伟大的心理作家”。

余华就曾经感慨:“后来我再回头看《罪与罚》、《红与黑》发现,最好的心理状态描写,是让人感觉不到这是在心理描写。”

少年时代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氛围中长大,崇敬拿破仑,并多次随拿破仑的大军征战欧洲,也作为后勤官经历了莫斯科大撤退。他见证了拿破仑的辉煌,也见证了拿破仑下台和波旁王朝复辟。

加上他从小在家庭中受到束缚和压抑,以及获得的唯物主义教育,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和视角,我们不难看出,于连的人生中有着很多司汤达的影子。

在《红与黑》之中,在司汤达的身上,我们有太多可以挖掘的内容,这不是一篇简单的书评能够说完的,以后有机会再与大家一起细品这部经典,挖掘经典中的某些细节,详谈经典背后那复杂的社会背景。

相关文章

  • 一出版就被禁,不读就不能在政界混?——浅析《红与黑》的魔力

    “小说是人们沿路拿在手里的一面镜子。”尤其是优秀的小说,它不仅真实地反映出社会的百态,而且可以进一步为读者揭示他们...

  • 红与黑与《红与黑》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发表后,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红...

  • 荐书 |《红与黑》——司汤达|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所作的长篇小说,于1830年首次出版。 小说发表后,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

  • 爱与恨——浅析《红与黑》

    人性是复杂的,这是众所周知的概念。童话之所以是童话,里面的人物形象都是虚幻的,片面的。爱就是爱,恨就是恨,纯粹无比...

  • 自由的灵魂

    自由的灵魂 ---浅析《肖申克的救赎》 当灵魂被禁锢被束缚,当人性...

  • 你还记得否

    最近一直在听书 像茶花女 马克吐温的短篇 还有茨威格 就很合适 司汤达的红与黑 就不太合适 听着容易混 忘了网上银...

  • 不读就不读

    假设,你拿到了一本书,读了几句,发现读不懂,怎么办呢?我推荐的法子是:别强读了,算了吧。 听着有点儿简单粗暴吗?其...

  • 红与黑(欣然)

    红与黑 如果你认为是《红与黑》,那你就错了!其实此“红与黑“”非彼《红与黑》,要说的是红豆与黑豆...

  • 再读余华的《活着》,读到有庆死去的片段就不忍心读下去了,感觉如果不读,他还能在继续活着,读了,就感受到主...

  • 献给幸福的少数人——司汤达《红与黑》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长篇小说。自出版至今已有一个半多世纪之久,在这段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人们从《红与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出版就被禁,不读就不能在政界混?——浅析《红与黑》的魔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rqkn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