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志书修编以私撰为主。宋朝以前,受史志同源的影响,功能独立的史志机构还没有出现,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大多与史馆等编修机构融为一体。从私撰到官修的转折点在唐朝,发展到明朝,由于统治者的日益重视和严格控制,官修方志渐为主流,私撰方志日见萎缩。
北宋“九域图志局”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独立的志书编纂机构正式成立。当时的史志机构有史馆、编修院、国史院、实录院、日历所、起居院、会要所等多种形式,它们各得其所,各有所长,其规模之大,功能之完备,为历代所不及。
清顺治元年(1644)沿袭明制,始设翰林院,其职责为“修实录、史、志。”康熙二十五年(1686),敕命“纂修《一统志》”,并设一统志馆。纵观清朝数百年历史,官修史志机构形式十分丰富,超过此前任何时期。具体有国史馆、方略馆、起居注馆、实录馆、圣训馆、玉牒馆、律例馆等等。这样的格局为中国古代史所仅见。在数百年间,史志修编机构从原来的史志合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逐步分离并日渐清晰。
以明清“一统志馆”和民国省级“通志局”等机构为标志,各种形式的志书编纂机构逐步成立。
1921年,甘肃省督办公署通令各县编修新县志。10月,抚彝县成立县志局。1929年1月,抚彝县改为临泽县,抚彝县县志局改为临泽县县志局。1963年4月临泽县档案馆成立,1980年3月档案局成立。1985年6临泽县成立县志编纂委员会并组建办公室。1991年1月,档案局与档案馆合并。2004年5月县志办与档案局合并,实行档案局、档案馆、县志办三块牌子,一套人员体制。2019年2月,档案局行政职能划入县委办,县志办机构核销,志鉴编纂职能划入档案馆。
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