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5日,天空中飘起了雪粒,虽然只是如雨般洒落,却也意味着寒冬已来。这样的日子,能够守着电脑与远方的书友夜话,倒也有欲饮一杯的快意。
今天是我们的语文共读群的每月一会的日子,跟着陈晶老师一起读专业书籍已经好几年,许多难啃的书籍就是在这日日打卡中完成的。近两年,我们又约定了每月一会谈的决议。聊一聊共读的书籍,说一说彼此的教学,虽然我们任教不同学段、甚至不同学科,但是因热爱而相聚总是有许多共鸣。今晚亦然。
首先发言的是一位高中音乐老师谈起读叶嘉莹解读诗词所受到的启发,她说自己之前对诗词并不太感冒,但是读进去就发现不一样了,其实美是相通的,音乐与诗词都是如此。也许大家对古典乐曲也有畏难情绪,欣赏多了就会发现没那么难。
然后陈晶老师谈了阅读中的困恼,那就是如何把叶嘉莹教授的解读应用于高中课堂,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听着陈晶老师的阐述,我忽然决定放弃自己准备好的稿子,直接从最近听的课例入手,分享我对文本解读以及新课标下古诗词教学的思考。自从2022年新课标颁布以来,我已经发生了从畏惧新课标到认同新课标,甚至践行新课标的转变了。我觉得古诗词教学对老师的要求其实很高,我们必须要多读书、吃透文本。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设计出真实性的情境任务,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觉得始终牢记学生的学、以学生为中心,这才是新课标的意义。
陈老师高度认同了我的观点,实在令我高兴。因为与陈老师相识于网络已很多年,在读书这条路上,她始终是令我仰望的老师。她对阅读的执著特别让我佩服,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朋友,这样的共同体,我才能不忘初心,坚持读书。
后续又有几位老师发言,最令我难忘的是教高三的刘老师,她自述年龄已高,却越发觉得读书的重要性,即使在繁重的高三教学任务的压力下也没有放弃阅读。她说因为从小熟读诗词,所以对叶嘉莹的解读特别有感触,对诗人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她还举了自己的考入南开大学的学生,因为听了叶嘉莹教授的一次讲座就弃理学文,最后文学博士毕业的例子。这个学生实在令人震撼,充分说明叶老的魅力无穷大啊。
最后这次跨学科、跨学段的网络云教研,让我们达成了研读一位诗人、做一个课程的终极任务。是什么让来自天南海北从未谋面的老师们如此主动地给自己留作业?大概就是伟大事物——诗词的魅力吧?
不多说了,继续读书去啦!期待下一个雪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