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瑗,字翼之,人称安定先生,是中华5000年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是中国理学先驱,是集教育家、理学家、音乐家、军事家等于一身的奇才。他的的学生宋神宗称他为“真先生”;范仲淹尊之为“孔孟衣钵,苏湖领袖”;王安石誉其“天下豪杰魁”;苏东坡赞其“所以苏湖士,至今怀令古”;明代大学者程敏政言“自秦汉以来,师道之立,未有过瑗者”。
胡瑗可圈可点十大事
1. 少以圣贤自期许
胡瑗虽出生官宦世家,但官职一代不如一代,家境每况愈下,至其父胡纳时,已陷入“家贫无以自给”的境地。但父亲对他进行了超乎寻常的早期全面而优质教育,使其“七岁善属文,十三通五经,即以圣贤自期许”。父亲的言传身教,严格的家传私学,让胡瑗在青少年时期就成为乡间一名颇具盛名、知书达理、学识广博、文武兼备的学子。以至于“邻父见而异之,谓其父曰:此子乃伟器,非常儿也!”
2. 泰山十年苦读功
胡瑗在二十岁左右,怀着远大抱负,辞别父母,独自前往泰山,与孙复、石介一起寄居栖真观求学深造,研习经典,十年不归。其间,“得家书,见平安二字,辄投涧中,不复读”。“投书涧”由此而来,乾隆皇帝也曾立碑题诗一首,留下一段佳话流传至今。十年后,他们从这里走出去,以与泰山同等巍峨的高度拉开了宋学的大幕,成为一代人师,因为得名“宋初三先生”一一安定先生胡瑗、徂徕先生石介、泰山先生孙复。
3. 十年科举,七次落第
学而优则仕。胡瑗31岁自泰山学成归来,开始走上科考之路。可是命运捉弄人,才华不同凡响,但历经十年之久的七次科举考试,却名落孙山。
4. 息罢科举念,吴中施教又十年
年过而立、学已大成的胡瑗,果断拒绝了第八次走向考场,而是将脚步踅向家乡。“以圣贤自期许”的使命感让他开始效仿孔孟圣贤,“以经术教授吴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在如皋、泰州、海安等地讲学,泰州的讲学地点就是城内华佗庙旁的经武祠内,也就是后来被泰州知州陈垓改建而成的安定书院。自此,胡瑗终于找到施展才华的打开方式,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之路,人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也就是在这间狭小而颇显寒酸的学校,胡瑗面向整个北宋王朝,第一次亮出了他鲜明的教育思想——明体达用。
5. 文会堂五贤唱和
五贤分别是:范仲淹,当时在泰州掌西溪盐监;滕宗谅(子京),与范同科进士,相交甚笃,当时任泰州海陵郡从事,在海陵旧治(州署)建文会堂,作为人雅士聚会唱和之场所;富弼:宋代三代重臣、曾两度为相,与范名为师生,实为莫逆。当时其父任泰州税监,随父从家乡河南洛阳至泰州,寄寓泰州德禅寺读书。对范十分仰慕,专程拜谒;另一个是周孟阳。 与鼎鼎大名的范仲淹、胡瑗、滕子京相比,此时的周孟阳尚未考中进士,但后来的他不但教育出两位贤能的皇帝——宋神宗、宋英宗,更将其家族的兴旺长久的延续下去,成为开创“科第之盛,甲于海内”“泰州第一望族”的奠基人(周家中进士者,自其父开始,传九代,有“九世二十人”之多。这在整个宋代里是极其罕见的)。
天赐良机,让胡瑗能在文会堂与他们相识唱和。在文会堂,他们纵论天下、诗歌酬唱,可谓“德星一相聚,千载有余光”。胡与范这两个取向一致、思想不谋而合的人从此将欣赏的目光彼此递送给对方,由此演绎出范一聘(聘苏州州学执教、三荐胡瑗之举(向朝廷一举更定雅乐,二举任陕西西丹州军事推官,三举进太学任教),胡媛美好的人生画卷由此展开。
6. 范公延聘,执掌苏学
公元一〇三四年(景佑元年)范仲淹来到苏州,任苏州知事,在自购的一块风水宝地上创立苏州郡学。特聘自己“爱而敬之”的胡瑗为教授,而且还将自己的儿子范纯佑、范纯仁等送来,虔敬拜师,恭敬从学。在胡瑗的悉心调理下,学风规肃,教有卓成,苏州郡学以其独特的治学思路、教育方法,一时间名扬天下,成为各地学府竞相效法的楷模。
7. 两次应昭,定乐受奖
很奇怪,拥有巨大教育声名的胡瑗,每次入京,却都是以音乐家的身份受诏而行。
公元一〇三六年,宋仁宗诏定雅乐,召求懂得音律者。此时在已经回京担任天章阁待制的范仲淹的举荐下,胡瑗北上开封,以一介布衣与皇帝对话于崇政殿,奉命和当时著名的音乐家、镇东军节度推官阮逸一同校定钟律,分造钟磬各一虡。在京期间,他合乎古礼的文雅举止,以及高深的儒学修养深得众人赞赏。胡瑗写成《景祐乐府奏议》,并亲自制造了一套钟磬,布衣身份的胡瑗被破例提拔为校书郎。公元一〇五〇年,朝廷又铸太常钟磬。胡瑗与阮逸再次受诏入京,他们与太常官议于祕阁,遂典作乐事。定乐期间,他被授予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乐成之后,他升迁为大理寺丞。
8. 奉命戍边,帅府高参
胡瑗第一次应召定乐数月,后回到苏州郡学继续潜心执教。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侵犯北宋边界,镇守延州(今延安)的范仲淹受命经略陕西,胡瑗随范仲淹到陕西被举荐为丹州(今宜川县)军事推官。他建议“更陈法,治兵器,开废地为营田,募士人为兵,给钱供自市劲马,渐以代东兵任战者”,为保卫边疆作出了巨大贡献,名留平定西夏功劳簿。他还从“治国平天下”的高度,写成军事著作《武学规矩》,成为名副其实的军事理论家。
9. 明体达用,湖学创新
在继调任密州任观察推官,后改任保宁节度推官的公元一〇四一年,胡瑗收到了来自湖州的一张热情洋溢的聘书,落款人是滕子京。胡瑗欣然应允,赶赴湖州州学任主讲教授。从此,他主持湖州州学长达十二年之久,加之此前在苏州的教学生涯,他在苏湖地区开门授徒已达二十余年,桃李满天下,弟子逾千人。“明体达用”的教学思想日趋成熟,成为“苏湖教学法”的核心与灵魂,开创了理学先河。
继发生在唐朝中期的“永贞革新”之后,积贫积弱的北宋政府,鉴于内忧外患的动荡局面,于公元一〇四三年九月,启用范仲淹为副宰相大胆进行改革。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在范仲淹领导下全面启动。全国兴起办学之风,于京师重新办起了太学。胡瑗的“苏湖教法”作为办学先进经验,便作为“庆历新政”中的重要一项,被大力倡行在太学。
一个私塾老师的教学方法,却被国家最高学府奉为圭臬,进行推广效法,古今中外,只此一例。
10. 花甲之龄,管勾太学
经范仲淹的引荐,胡瑗受到宋仁宗的召见,得到仁宗的赏识,在结束湖州教学后,开始在中央太学执教,名重天下。1056年,64岁的胡瑗晋升,成当朝太子的老师。胡瑗,完成了从一介布衣到太子老师的人生飞跃!
胡瑗开天辟地创新法
“苏湖教法”是胡瑗先生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特别贡献。在中国教育制度史上, 胡瑗以“明体达用”为指导思想, 以“因材施教”为教学原则, 创立的“苏湖教法第一次在同一所学校中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第一次将实用学科与儒学经典放在同等地位上;第一次创立并实施分科教学和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学制度史上, 早于世界各国400年之久”。
经义斋主要学习《六经》经义,属于“明体”之学,以培养高级统治人才为目标 ;治事斋分为治兵、治民、水利、历算等科,属于“达用”之学,旨在培养具有专长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在胡瑗的苏湖教法中,学生依据自身的才能、兴趣、志向主治一科,兼学其他科,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分斋教学尤其是治事斋的提出并以之与经义斋并列,对以经学为内容、科举为主导的官学教育造成冲击,有助于改变传统教育不求实用的缺陷。
“苏湖教法”内涵极其丰富,它包括分科教学法 (分斋教学法) 、分组教学法、讲授教学法、 研讨式教学法、奖激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人格感化法、情感投入法等。欧阳修、朱熹、黄宗羲、秦绶章对“苏湖教法”十分推崇,分别给予了高度评价:“其教学之法最备”,“先生教人有法 ,“盖就先生之教法,成就人才,最为得当”,“法最称善”。这“最备”、“有法”、“得当”、“称善”是对“苏湖教法”恰如其份的评价。近代陈青之教授把“苏湖教法”誉为“富有人间兴味的教育”和“活的教育”。
胡瑗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成就,经受了千年历史检验,依然熠熠生辉,不仅示范于当时,而且垂法于后世,在中国教育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