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三下乡,青春筑梦行#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如今是互联网的时代,身为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师范类的大学生,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关注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了解互联网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和影响,用实际行动支持教育扶贫。为此我们小组拟在暑假进行一次支教实践活动。我项目主要是到广西桂林市、柳州市、崇左市、防城港市等地的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的县乡镇地区的中小学进行扶贫支教。运用互联网资源与合作课堂相结合的模式,通过开展课业辅导、素质拓展、亲情陪伴等教育精准扶贫关爱活动,拓展中小学生的视野,传播互联网知识,让中小学生学会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方法,学会在网络时代下保护自己的安全。
一,具体实施过程
1,严格对症下药,认真做好准备
依托现代互联网信息的强大资源库的检索能力,针对各地实际教学需要的不同,小组成员在支教活动正式开始前,进行了紧张周密的准备,小组同学合作讨论,联合教研,制作好了科学的教学大纲与教研方案,参考网络资源和相关教学资源,认真准备了初高中必要课程的课件与讲义,累计制作课件15份,准备素质拓展计划3份,活动方案1份,锤炼了我们这支支教团队的专业素质,提升了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更好地服务地方学校。同时,在认真准备的同时,我们也提前联系了地方的中小学,仔细询问了所支教班级的特殊需求和班级同学的相关情况,摸清情况,增强供给侧的质量与效益,在活动开始前,我们召开了情况分析会和动员大会,提振了团队的士气和信心。
2,强化队伍管理,提升教师技能
针对以往的支教效率低,形式化的问题,本团队加强队伍管理,对每位支教队成员进行了人性化的精细管理,由于支教地点分散,所以队伍间的联系需要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交流,我们建立了群内汇报,书面总结,定时宣传的相关规章,确保支教有所收获并且能够及时记录,加强了队伍的管理与健康运行。同时,我们针对团队成员的教师技能不足的问题,聘请了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牛苗苗老师作为团队教师技能指导老师,还邀请了陈国保老师做了系统的相关指导,老师们从课件制作,讲解仪态,教师语言等方面对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指导和教学,团队成员的能力和教师技能得到了提高发展,将互联网运用于本次支教活动的方方面面。
3,树立精神支柱,深化情感认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把握住时代脉搏,将立德树人,教育扶贫的教育理念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对于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更需要我们大学生承担责任,做出贡献。在党和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在我校“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的鼓励下,更多的激发了我们对于贫困地区教育贫乏现象的关心,深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本支教团队树立了三个信念两个方法,分别是认真教学的信念,不怕吃苦的信念,关爱学生的信念,科学负责的管理方法,人性可亲的交往方法,严中有爱,爱之用情,用爱心塑造每一个上进,好学,勤奋的灵魂。虽然支教面临的是困难的物质环境,但是精神上的激励使大家克服了物质上的困难与交通的不便,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教育事业。
二,心得体会
十五天的支教生涯转眼就结束了,所思所想,萦绕于眼前,挥之不散,这种人生经历与体验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实属难得,当我踏进龙胜族自治县平等镇城田村的学校,村庄,看到学生们的喜悦的脸庞,看到他们对我们这些外来人的好奇与一丝丝恐惧,我肩上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油然而生,深感我们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积极无私奉献社会。
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们闯过了四道不同的关卡,说来也是很有趣,很值得怀念的。
一是饮食关,我是北方人,到南方吃饭饮食已经有些不习惯,在这个村镇中,更是难得吃对口味,酸和辣成为了我们吃饭的主题,红色的辣椒,绿色的酸笋成为了我们的主要配菜,我逐渐适应了吃酸吃辣的环境,真正的和学生们吃在一起,吃饭时大家讲讲话,亲近的很
二是住宿关,支教学校为我们提供的宿舍比较窄小,而我有身材庞大,同时宿舍在一楼,晚上地面返潮,而非常潮湿,难以入睡,我们挤在很小的宿舍里,但是并没有不满足,不知足,而是深感地方的同学学习艰难,既然老师,学生们都能适应,我们也能适应,几天以后就很习惯这样的住宿条件了,我们用凉席处理了潮湿的问题,也通过夜谈的形式相互促进入眠,解决了住宿上的问题与困难。
三是通讯关,这次支教地区较为偏远,适应了现代信息生活的我们,习惯了手机,平板,电脑等通信工具,我们带来的电脑除了用来放映讲课的PPT之外,没有网络接入学校,手机信号也时好时坏,常常是白天发送的消息咨询,晚上才可以收到,当时觉得很不方便,无论和家里沟通还是同学间联系,都有很大不便,可是我们不怕这样的困难,干脆不用手机,不用电脑,和在支教团成员相互交流,和学生们的活动中打发空闲时间,抛弃了现代的担子,回到了淳朴的情谊与面对面的交流之中,难得又坦诚的交流。
四是交流关,由于学习层次,语言习惯的不同,刚开始我们和当地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有些困难,对不同语言文字的理解不尽相同,我们支教的地方是桂柳话盛行的地区,当地话中常常称“去”为“克”,我因为不了解这些引发了很多笑话和误解,在语言使用习惯中,当地人将去桂林市称为上去,村里的孩子又一次问我,你们什么时候上去,我觉得很难理解,后来发现真相后,哭笑不得,又觉得非常富有特色,后来,我们主动学习地方的简单用语,大大增强了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与交流。
交通的崎岖坎坷无法阻拦爱心的传递,通信的不便影响不了互联网技术的传播,当互联网光纤一条条接入山村,宽敞的校舍取代阴暗的楼屋,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有这样的人生经历,很美,很有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