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学四年级,妈妈在当当网上给我买了一本刘后一先生的《算得快》,从此便开始了我阅读科普著作的旅程。从马希文先生的《数学花园漫游记》,到李毓佩先生的《荒岛历险》,再到张景中院士的《数学家的眼光》,我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读了许多关于数学的科普类著作,可以说,这些书就是我少年时期的良师和玩伴,为我的学习生活平添了诸多乐趣。现在回想起来,设若曾经没有这些好的科普书籍相伴,不知我能否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一直保有浓厚而持久的兴趣,而不致被应试的重压磨平了心中的锐意。
王梓坤院士的这本小书,即是我中学时期所读过的一本科普著作。数年过去,上个月又在深圳图书馆遇到它,已经和我当年所读的版本不一样了——是中华书局版的,装帧十分典雅精美,令人爱不释手,书中还配有许多插图,可读性增加了不少。
在中国科普界,这本书有一定名气,未必能称得上经典,但作为科普界的一个标杆绝对够格。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报刊上连载以来,陆续有读者写信与作者交流,广受好评,后来这些由王院士在工作之余撰写的精致的小文章,经人建议编成一本名为《科学发现纵横谈》的小书出版,再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这部书的写作背景是特殊时期。在那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许多学问大家都遭受了不公的待遇。本书作者王梓坤院士在那个时期也饱受了思想上挣扎的痛苦,但他读中国历史时发现这不过是《后汉书》中“党锢”的重演。他坚信,这种颠倒黑白的日子总会过去,没有必要为此太过苦恼,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就好。事实证明,他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这种认识是正确的。经过此事,他得出一个深刻的体会:从事理工方面的人很有必要学习历史文化等知识,不能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否则在看待许多问题上很可能会出差错。这里所谈的正是他的治学和处世的感悟。
本书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谈德识才学。对一个人的评价,可以从这四个维度来观察;为人处世,也可以从这四个方面来对照参看,进而砥砺德行,劝勉自励。书中对此援引了大量的事例来说明,从事任何工作都要以德为先,其次是提高自己的识(胆识、谋略、大局观)、才(才华)、学(学问、学养、功底)等三个方面的素质,这样才能成器,有所作为,为这个世界带来一些贡献。
第二部分,主要谈“实践-理论-实践”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即由大量的实践逐渐上升为理论认识,再将理论认识运用在实践中。空谈理论,是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唯实践是务,没有理论的探索和升华,则难以创新、发展、进步。
第三部分,是本书的附录部分,但也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谈读书。“最喜欢的东西——书;最喜欢去的地方——书店;最喜欢做的事——读书”,这是作者在一文开头略带玩笑的三个问答,但却道出了王院士对读书的无比热爱。这一部分,篇幅虽短,却极富指导意义。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论点:
其一是引用鲁迅先生的话,认为学文的偏要读读理科方面的书,而学理的更应该看看文科方面的书。理由是,学文的看看理科,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如对当今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知识一点也不了解,那样就脱离生活实际了。而学理科的读读文科方面的书,是因为人文修养、历史规律、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等文艺方面的知识,亦是人的精神生活所必需,这方面的匮乏,会让人的精神世界空虚乏味。
科学发现纵横谈(版本一) 科学发现纵横谈(版本二) 科学发现纵横谈(版本三,精装)其二,是读书应该先选一两本重要的书精读,把它“占为己有”,读懂读透,由此向外拓展,引申联系,便会变得容易许多。这是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不容小觑。后学当认真取法借鉴。
2017.7.6
丁酉年六月十三 小暑前一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