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是第一节课,我们要想办法改变很多基础的观念。所谓的基础观念,通常只不过是两个公式:
第一个是定义:X 是什么,不是什么?
第二个是比较:X 为什么更好?甚至最好?
比如,很多人认为写作是输出,即,定义:
X(写作)= 输出
这个定义其实有很多不严谨、不清晰的地方,乃至于若是如此定义,就等于什么都做不好。事实上,写作起码是:
“对输入处理过的输出”
你想象一下,你是苏东坡,你闲着没事儿拉着妹妹,陪一个和尚爬山…… 这一路你看到这个草,那个花,听到鸟叫,看到鹿跑,中间停下来坐在河边泡泡脚…… 最后登上山顶,眺望天边…… 你就把这一切记录下来,会流传千古吗?不可能的。那苏东坡到底写了什么最终流传千古了呢?
横看成岭侧成风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一下学问就大了…… 这里所谓的“输入”,可不是仅仅只有这一路上看到的风景和登顶之后的视野。苏东坡登上庐山看到的景象,其实只是一个引子,令他长期思考的一些念头突然由此串了起来,就好像是散落的珠子被串成了项链一样,那可是一个聪明人的长期思考和沉淀啊,然后再通过他的文学处理技巧,文字、韵律、意境,最后输出来的只有 28 个字,却足够很震撼……
你看,写作这东西,更重要的不是输出,输出只是一个环节而已,还有另外两个不仅非常重要,甚至干脆是不可或缺的前提呢:
输入
处理
输出
你知道为什么最终绝大多数的写作教育都以失败告终吗?以前不知道,现在应该知道了:
没有输入,没有处理,谈什么输出呢?
老师只教遣词造句和修辞,可学生就算学会了,也没什么东西可写,因为他们首先输入不足够多,其次也处理不明白,于是即便掌握了无数的所谓技巧,没地方用啊!用不上啊!生搬硬套之后感觉可笑啊!就是这样。
所以,很多人写不出来的原因,根本不是因为不识字,不会写字,也不是因为不懂得遣词造句,更不是因为缺乏一些基本的技巧…… 实际上的原因是:
输入不够多,处理能力也几乎没有,所以,终生只停留在识字而已的阶段;偶尔读点通俗内容,然后发出,这样的慨叹:“哎呀!我也这么想过,咋就做不到像人家那样说的明白呢?”
你也爬过山,甚至你也登过庐山,到达过山顶,也看到了苏东坡看到的景象…… 可那景象不会成为你的思考引子,因为没有沉淀内容可供处理,到最后,回家最多只能写个和别人一样的流水账式的游记…… 当然更可能的是拍了一堆回来之后再也没怎么看过的照片而已。
话说回来。你看,基础观念是不是很重要?大多数非常重要的基础观念,其实简单得吓人,甚至早就有很多人前仆后继地给你讲过,你就是不当回事儿…… 等有一天你反应过来的时候,你自己都会很奇怪:
明明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怎么就生生不当回事儿呢?
这一次,长点儿心罢。
1. 千万不要小瞧写作能力
有件事儿特别搞笑,就是人们常常把事儿想反,把顺序搞错…… 这样的例子无数,我经常举的例子就是,明明谈恋爱就是个图高兴的事情,可以随便一点,但人们就是非要认真仔细地谈恋爱;明明婚姻是非常严肃的…… 你看,你得管对方的妈叫妈,管对方的爸叫爸,对自己的前任们要断舍离,对对方的前任们要有正确的态度和处理方式,还要做好准备做别人的爸爸或者妈妈…… 反正是个非常严肃的系统工程,可人们常常是脑子一热就随随便便结婚了,而后给自己的生活造成一大堆的麻烦。过去我教出国留学考试的时候也一样,明明出国留学考试很简单,结果人们觉得很难,不敢去考…… 然后去选一个惨无人道的考试,考研…… 要知道中国的考研考试若干年里一直保持百分之十不到的通过率 —— 靠的是啥呀?变态麽。
回到写作这事儿上,也同样搞笑:
人们在学习外语的时候,几乎只重视输出
人们对自己的母语使用,完全不重视输出
更搞笑的是,在这样错误的基础上,不论是母语还是外语,都全然不重视输入与处理…… 甚至没想到输出这事儿竟然还需要输入和处理…… 你说搞笑不搞笑?
其实,如果我们有能力穿过表象看透实质的话,你就会明白一个特别简单的道理:
思考能力才是核心关键。
如果你能精彩地思考,你就能精彩地写作,当然也能精彩地讲演,即:
只要你能精彩地处理,你就能精彩地输出……
不是吗?
若是看透了这样的本质,你就明白了,反过来:
如果一个人没能力清楚地输出,即意味着说他没能力清楚地思考。
当然不排除有些人有缜密的、精彩的的思考,却不愿意输出的情况。比如,针对万科的连续剧,我就认识几个人有缜密甚至精彩的思考,可他们只是不愿意公开说而已。但凡他们把想到的内容大白话发出来,一定是精彩绝伦的好文章……
我们不讨论国家大事,也不讨论上纲上线的原则,我们从最基本的生活内容说起。
你观察一下罢,绝大多数人甚至竟然连清楚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都没有。这么说的时候,绝大多数人并不相信自己竟然那么蠢,连清楚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都没有……
在这里,不妨拿我的合伙人王秒做个例子。她其实是个相当聪明的小朋友,在某些地方,能力也比同龄人强很多…… 比如,她没有留学过,却可以讲一口完全没有口音的英语,是不是很赞?
有一天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儿。
她在去哪儿买了张返程机票,购买完成。可到了机场,去哪儿应用上却显示“已退票”…… 可问题在于她自己并没有退票啊!在机场有些慌乱,与去哪儿网的客服反复沟通,各种乱七八糟的回复…… 最终,去哪儿网的客服态度不过是,“发生这种情况我们理解,你先自己再买一张机票,然后我们给你补差价……” 最终可怜的王秒同学只能在机场再买一张返程。王秒同学很伤心…… 可更令她难过的事儿来了:之后很久,去哪儿网的客服再也没有联络过她,等她想起这事儿打开去哪儿网的 APP 一看,竟然显示的是“纠纷已处理完毕”……
投诉无门的她最后只能在微博上发表自己的“受害经历”…… 写完之后给我一看,我就乐了,这写的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啊?整个读完之后就是一个感觉,“一个脑子不清楚的人被别人欺负了”而已 —— 帮都帮不上。
我给她几个建议:
一切你没有证据的陈述都去掉;
不喊冤不诉苦,这些都不必要;
只写去哪儿网到底哪做的不对……
拿着这么几个建议,王秒同学发现自己的第一稿完全是废稿,只好重写…… 我对第二稿的建议是,你再重新理一遍:
去哪儿网做得最不地道的地方是什么?他们完全没道理的地方在哪儿?
这样折腾了好几遍,王秒同学终于发了一稿…… 很快,去哪儿网的客服就跑过来各种沟通…… 然后王秒同学在微博上就收到了成千上百的私信,人们向王秒同学诉苦:自己也遇到了差不多的情况,然后竟然一直没人理……
这个经历过后,王秒同学的慨叹是:
之前我真不知道自己的写作能力那么差…… 一直以为自己还比别人强一些呢……
我问她:
要不是遇到个真麻烦处理不明白,你会有这样的判断吗?
她的回答很老实:
不遇到麻烦事儿还真的完全没反应过来……
我说:
那你运气好,早早遇到了这种麻烦。
其实,我知道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真遇到麻烦之前,真不觉得自己表达能力差,真不知道自己脑子乱,真不知道自己根本找不到关键……
你看,在这个时代里,若是你没有能力清楚地表达正确的想法,吃了亏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不是吗?那你说写作能力重不重要,你说若是写作能力重要的话,思考能力重不重要?
千万不要小瞧写作能力。不求自己成为小说家,不求自己成为畅销书作者,但起码要有基本的写作能力,当然也要有基本的思考能力。否则,到哪儿都吃亏。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写作其实是在倒逼自己的思考质量。思考能力跟所有的能力是一样的,都需要通过实践磨炼、通过时间积累,任何人都是绝对可以越来越聪明的,除非自己放弃。所以,要有什么真的可以使自己变得更聪明的日常活动的话,我觉得首当其冲的就是写作。你可以把写作想象成健脑活动,把阅读当作健脑之前的有氧运动…… 两相结合,早晚你会变成“脑肌肉健硕的人”,甚至“脑肌肉”可能发达得像阿诺·斯瓦辛迪加的肢体肌肉一样……
2. 千万不要神话写作能力
与此同时,也不要过分神话写作能力。也就是说,“写作不是什么太过了不起的能力”,它只是一个自认为受过教育的人必要、必需的能力而已 —— 当然,与此同时,很多人并不承认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其实是很失败的,甚至干脆就是千疮百孔的教育而已。
写作能力,如果只从字面上来看,除了思考正确之外,剩下的只不过是遣词造句而已,再加上一点点手段,比如倒序、插叙,或者用点通感与修辞,偶尔抖抖机灵什么的而已。
中国人口基数太大,乃至于即便善于写作的人比例很低,比如千分之一,那么六亿成年人中,也有六十万人口其实是擅长写作的…… 而最终仅靠写作发家致富的有几个?其实真的没多少…… 2015 年版税收入超过 1000 万人民币的作家,也就那么几十个而已。
当然,靠写文章养家糊口的人、跨入中产阶级的人、甚至财务自由的人,确实也开始逐渐多了起来 —— 这是时代的恩惠。我认识很多九零后、九五后的小朋友,靠着写写微博,或者写写微信公共帐号,甚至写写知乎,就年收入百万上下,将来更不可预期。
需要提醒的是,千万别养成那个臭毛病:
文人相轻……
这是最卑劣的思路,这也是最惨烈的终点。不要把会写文章当作自己“出人头地”的工具,这样的心态,会使一个人最终被误导,被扭曲 —— 相信我,这是你最应该听进去的话。
别闲着没事儿就跟别人比较,那是一道用不见底的深渊。人么,总是忍不住比较,我给你个技巧:
拿你的今天与你的昨天比较。
通常情况下,这样会使你进步,会使你不得不进步,会使你不进步就很难受……
跟别人比就不一样,虽然少数情况下可能让你奋起直追,但更多的情况下会让你气馁,会让你灰心,甚至会让你愤怒,嫉妒…… 然后让你做出很多莫名其妙的行动,比如对骂,比如互黑,比如互撕…… 然后终究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永无翻身余地了 —— 并且这结局还是很多年前就已经注定了的,非常惨烈。
也不要痴迷于各类肤浅的“写作技巧”,别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排版上,虽然那也不是完全不重要。一定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思考能力、思考质量、思考习惯上。永远记住:在思考上的进步,才是根本。这也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因为思考质量最终一定会决定生活品质的。
再重复一遍:
“写作不是什么太过了不起的能力”,它只是一个自认为受过教育的人必要、必需的能力而已……
3. 写作的若干个阶段
我觉得,写作的几个阶段大家要事先搞清楚:
第一个阶段,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
第二个阶段,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第三个阶段,输出价值观;
第四个阶段,积累影响力;
第五个阶段,普度众生……
若是你看过这五个阶段,你会惊讶的发现,哪一条里我都没有提到钱…… 别失望,千万别失望,钱这个东西向来如此,你太重视它,它就不理你,倾向于离你而去,可你不理它它也不一定理你…… 但是,若是你做了有价值的事情,它真的会自然而然地找你,世界越进步,它越倾向于如此。对于钱这个东西,你真得小心,它多它少,都会影响你,若你不坚定,它就腐蚀你没商量,向来如此。对于钱,要建立正确的态度…… 这个以后再说,不是今天的重点,但你要明白的是,在写作这件事儿上,别耗费哪怕一丝一毫的精力在钱上,因为写作根本就是无中生有的手艺,实际上谈不上任何金钱成本。
很多人只是因为搞错了阶段,所以过程不顺利,结局一般般。
这几个阶段,确实是循序渐进的。通常情况下,我不太相信循序渐进的说法,因为有大量的路径,就是必须经过跳跃才能走过去的…… 但刚刚说的写作的五个阶段普遍来看确实是循序渐进比较好,思考能力锻炼好了,表达能力才有用处;思考正确,表达清晰,才可能输出价值观,才能带来有意义的影响力……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反例”让我们犹豫,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真的正确。你看于某同学,天天在电视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可其实脑子乱得一塌糊涂,表达也其实完全是小学生水平,可偏偏火得不得了。她那套东西,任何一个有点文化修养的人都听着害臊…… 可偏偏,她就走到了很多人想走却根本走不到的境地 —— 拥有极大的影响力。
再比如,郭某某同学,其实脑子很清楚,表达能力也非常地强…… 当然在我们眼里价值观 low 得一塌糊涂,可偏偏这个时代也给了他一个小时代,小宇宙爆发,有钱,有影响力,有着所有小市民向往的美好生活要素……
那,李笑来你说的这些真的有用吗?
我只是告诉你,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我自己正在向第五个阶段挣扎。许多年前我认定这个路径是正确的时候,我还很年轻,还没有今天这样坚定。在后来的过程中,也经常摇摆,也经常困惑,甚至有时候差一点就偏离路径…… 比如,当我说实话挨骂的时候,我也在心里恶狠狠地想,“让那些错误的人自以为是地活着是对他们最合适最恰当的惩罚”。一转眼许多年过去,回头看的时候,我时常庆幸自己终究没有真的动摇,终究按照这个路径走了过来,今天,一切的释然,一切的宽容,一切的坦荡,都来自于这么多年在这么简单的事儿上绝不动摇。
所以,我不会强求你认同这五个阶段,也不强求你按照我的路线去走…… 我告诉你我的路线,然后你去想,
这是不是对的?
如果你认为是对的,那你要问自己“我是否能长期执拗地坚守?”若不能,就直接算了……
如果你认为这是不对的,那你认为对的是什么?想出来之后,还是一样的,要问自己,“这个对我来说是正确的东西我能否长期执拗地坚守?”
所以,没有人能手拉手带着你走一辈子,你必须自己选择自己的原则,选择一个自己认定的路径,好呀坏呀,都要走到底,不然没办法知道自己是对是错…… 社群里的必读书籍,《原则》,就是给大家参考的,看看人家是如何研究制定自己的原则的,然后又是如何笃定自己的原则,而后又长期地、执拗地、彻底地执行的。
4. 一定要想办法提高输入质量
这些年来,我母亲教我的最有用的东西之一就是她教我如何挑书。她是图书馆馆长,所以,自然觉得这事儿实在是太重要了,所以从小就逐步地灌输。有时候我买回来一本书,她会第二天买回来另外一本相关的书,然后等我看完告诉我说,你看是不是这一本更好?给我讲讲它为什么更好?
在我微信公共帐号里有一篇文章,《选书的基本原则》,大家有空的时候可以去细读一下:
http://t.cn/RGilWUc
这点看起来谁都应该知道的东西,是一个多年来总是令我错愕的现象 —— 竟然真的有很多人一辈子不知道这些,于是总是不知不觉买到的全是垃圾书……
筛选高质量的输入,可以降低处理的难度,因为与垃圾作斗争是非常耗时费力负能量严重的过程;同时可以剩下更多的时间用于提高处理的质量,就是思考的质量,甚至有的时候干脆能直接产生优质的输出……
读书、读书、读书;
多读、多读、多读……
这就是写文章的根本。
读书这东西,最终靠的并不是量,读的多本身只是书袋子,不仅要做到真的理解,还要做到有品。什么有品味?就是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差的,很简单,不是吗?不是,不简单,要不然为什么绝大多数人一生都没有品味呢?品味那么差,如何做到有格调,有情怀呢?
所以,我会告诉你,选书其实比读书更重要,否则的话,你就可能买了一屋子的书,全都读过,然后通过努力与勤奋把自己的脑子搞成恶臭熏天的沼泽…… 最后混个死因不详。
除了《选书的基本原则》提到的基本原则之外,还可以告诉你一些额外的建议:
别人看朋友圈的时候,你看好文章;
别人看免费内容自嗨的时候,你更多地读付费内容;
别人看好文章的时候,你看好书(好书就是精选的付费内容);
别人看通俗杂志的时候,你看精英杂志;
别人看好中文书的时候,你看好英文书;
别人看好书的时候,你看高质量学术文献;
大多数人连搜索都不愿意做的时候,你整天 Research……
别人顶多搜搜互联网的时候,你却付费检索各大图书馆……
有个简单的练习,可以让你反思自己的知识选择能力:
检查自己的书柜,把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书全都扔掉;比如,厚黑学,年轻的时候我也不懂事儿地买来看过,看过之后毫不客气地丢在垃圾桶里…… 如果你觉得这么扔掉实在觉得可惜,毕竟是花钱买来的东西,毕竟是花时间读过的东西,倒是有个方法,你想想你最恨谁,你就把那书送给谁…… 不好意思当面送,就顺丰快递到付,哈,开玩笑了…… 这么阴暗的手段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吧?
把那些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却又一直并没有执拗地执行的书单独拿出来,选择最重要的一本开始践行。读过不做,其实是没用的,不践行,就没有改变,没有改变,就没有进步,没有进步,就是吃亏。就这么简单。
找一个你就是认为是对的,可你身边的绝大多数人并不认同的知识点、价值观,那它当作起点,通过自己的践行,自己的沟通,说服一个算一个…… 在这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的思考能力有多不够用,表达能力究竟有多差,没能够改变对方的价值观有多么挫败…… 但因为你就是认为那是对的,所以,你一定会愈战愈勇……
还有个必须的准则:
从今往后再也不向别人索要书单。
这一点特别重要。选书就是自己的事儿,就应该自己做。对我来说,让别人帮我选书,就好像让别人帮我选女朋友一样,这怎么可以!甚至,这是比选女朋友严肃多了的事情好不好?跟女朋友顶多是上床,身体接触而已,选书的结果是影响大脑内容和结构的,还没有避孕套…… 把这事儿居然交给别人实在是太可怕了罢?虽然偶尔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向别人推荐书,但我们应该知道的是,自己读的书,要自己选。
你听说过这个道理:
用进废退
可你就是从来没有执拗地运用这个道理,所以这个道理没用。选书能力,就是用进废退的,用一次进一步,废一次退十步。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自己选,要自己想得到清楚的理由去才去买,才去读 —— 绝对不能听别人说什么书好,就去读什么书,那些读《货币战争》的人都是这个德行的,自己没有甄别能力,所以被忽悠成那样也根本不可怜 —— 搞笑的是,最终的评价居然是:
那都是他们自己选的。
很多人想不明白这事儿,“让别人帮着选”常常是比“不选”更差的选择。别说“我不知道怎么选”,开始选,就知道了,选的多了,就精明了,就是这样。
别说提高输入质量了,提高这世间所有东西的质量,都靠同样的手段:
提高选择标准。
这就是为什么多年前,我想来想去,做了这两个选择的原因:
尽量只读非虚构类书籍
尽量只读英文书籍
还是一样,我并不强求你认同我的观点,认同我最终的选择,我希望你认同的是通用的道理,跨越价值观的道理:
无论如何,你总是得在意你的输入质量。
所以,你就得有你自己的选择标准,并且还要想办法逐步抬高你的标准。是吧?
5. 梳理你自己的价值观
今天最重要的观念来了。就是这一条:
你要反复梳理你的价值观。
你的价值观,用大白话来讲,就是两个东西:
你认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对你来说是无所谓的,什么对你来说是大是大非的?
你认为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有没有什么事情重要到若是没有它你甚至活着都没劲了?
最终,所有的作品,都是某种价值观的体现,甚至是产物。不知道你喜欢看 HBO 的 True Detectives,真探?若是你喜欢看,你仔细研究一下,那编剧和导演,若不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最终一定不是那样的,那主演也一样,若不是坚定的无神论者,根本没办法演成那个样子。我不关心你是不是无神论者,我只关心你是否注意到价值观在那部精彩的剧集中的作用。
很多人的价值观是混乱的。比如,有个网红,昨天还在大骂贱人,今天又会因为自己的孩子报不上幼儿园而自己变成另外一个贱人…… 这是个好例子,因为即便这样其实也能红,虽然不知道能红多久吧…… 看到这样的现象的时候,就是考验你价值观的时候,一两个突出的反例,是否能够动摇你的观念?如果能,要么说明你的价值观不够坚定,要么说明你应该修订你自己的价值观了。
你的价值观,就是你的宪法。没有宪法就算了,若是有宪法,那么此后你做任何选择的时候,都要参照它们。如果不经过大量的参照,大量的对比,你通常并不会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观有多么混乱,多么需要清理…… 然后每次因此吃亏的时候其实完全不知道错在那里,完全不知道应该从何入手解决问题。
你天天都要花时间回答这几个看似简单,貌似重复,好像意义不大的问题:
这事儿对吗?
什么更重要?
什么最重要?
什么事绝对不能做?
什么事一定要做到底?
买一个新本子,郑重其事地把你的价值观逐一地写下来,然后以后长期反复审视,反复深究,用它来判断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是否恰当…… 时间久了,你就知道,其实你的所有写作出发点都是它决定的。
什么样的素材值得收集、收藏?
什么样的话值得说,什么样的话不适合说?
什么样的东西可以接受,什么样的东西不可接受?
什么样的理论值得深入研究,什么样的说法不值一提?
什么样的人值得深入交往,什么样的人不可不交不可深交?
你会发现,你的生活逐渐开始变得有序,你的思考逐步变得有章有法,你的表达开始变得清清楚楚甚至轻轻松松…… 这就是梳理价值观的重要性。
说穿了,价值观就是选择,没有坚定的价值观,就没有坚定的选择。就这么简单。
我写过一篇文章,分享我的写作经历,《我是如何做到长期没有爆款文章的》(http://t.cn/RGW2ckK),里面就提到过许多年我做出的选择:
我是要做一个长销书作者呢?还是要做一个畅销书作者呢?
基于我的一个大家熟知的价值观,我认为“一切都靠积累”,我更倾向于看长期而不是短期,于是,我的选择当然是,
我要做一个长销书作者。
后来呢,后来我做到了。我的好几本书都一样,自从上架销售开始到现在,经久不衰,每年销量都逐步上升。
想做畅销书,就得追热点,跟大家想的不一样,追热点其实很不容易的。先别管追不追得上,重要的是,最热点的人其实很多,竞争很激烈的。我想做长销书,那就不一样了,我只需要认真做到一点就可以了:
确定我是对的。
在我是对的前提下,不认同我的人越多越好 —— 这就是未来的市场。所以,我写了只有 2142 个词汇的托福词汇书,市面上除了我之外,都坚称考托福要一万二词汇量;所以,我写了把时间当做朋友 —— 因为市场上大伙都在管理时间,所以我要告诉大家,时间并不能管理,需要管理的是自己,管理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靠积累。我知道很多人并不认同我,但我知道我是对的,不认同我的人越多,我将来的市场越大,就是这样简单的推理。道理想明白之后,我就开始按这个道理做事,执拗地、长期地、彻底地按照这个道理做事…… 结果你们已经看到了。
所以,我不是在向你们灌输我的价值观,同时我也要告诉你,生搬硬套别人的价值观,结果通常就好像是给自己带上了枷锁,以后寸步难行。
我正在告诉你的是,我希望你明白,没有价值观就没有选择,没有自己的选择,就没有自己的生活,更别说有自己的作品了。再严重一点,我希望你知道价值观决定你的未来。
也许你我的价值观并不相同,这世界本来就是多元的,但,没有价值观的人,没有坚定价值观的人,走不了多远的,前途是暗淡的,未来对他们来说,其实是并不存在的,他们最终就会向他们所希望的那样:“活在当下”,永远“活在当下”。活在未来这事儿,是他们无论多少辈子都不可能理解的事情。你必须不断梳理、修正、升级自己的价值观。
总结一下:
1. 千万不要小瞧写作能力
2. 千万不要神话写作能力
3. 写作的若干个阶段
4. 一定要想办法提高输入质量
5. 梳理你自己的价值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