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
作者:杨绛
杨绛先生的这本书,几年前粗略看过一遍,那时还是未婚状态,如今重温一方面是因为偶然翻到,更重要是因为如今已为人母,而且和杨绛先生一家一样,也是“我们仨”,尤其是老公明确表示不想生二胎,这种一家三口的感觉就更强烈了,所以想从本书,从这些伟大的学者生活点滴中去学习,希望可以汲取当中的养分,让我们仨也可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生活,以及努力奋斗的目标方向。
这本书篇幅不长,作者一开始就给我们奠定了一个悲伤的基调,丈夫女儿相继离去,多么悲伤的心情才可以让作者不敢直接用“死亡”“去世”这些赤裸裸的词语,而是用船来代替“病房”,用梦来代替“通话”,用驿站来代替“家”,用回家来代替“死亡”。就像作者最后说的: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家,是因为有了爱的人存在才为家,人家人家,有了人才有家,自己孤身一身在哪还不是一样,就像驿站,终究没有了归属感。这种心情我非常能理解,因为当几年前我妈去世的那一刻,我也觉得我失去了“娘家”,有娘在的地方才是家啊。
钱钟书,杨绛,钱瑗三个学者的家庭,该是一个何等让人羡慕的的组合。就连日常的交流都透露着文化人的气息,往来的书信也能成为一篇佳作,彼此之间的相处除了家人之间的亲昵外更多了一份读书人的“相敬如宾”,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估计就连吵架都是别有一番风味吧。自从自己爱上阅读后,在对于孩子的教育上,我就始终坚信多读书肯定没有错,不管是不是真的如古人所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相信多读书会让自己比别人多了一点“东西”,这个东西到底会是什么,只有时间知道。
现在娃两周岁了,作为一名母亲,我有时特别迷茫,不知道该拿什么去教育孩子,该给她树立一个怎样的榜样,怎么努力给她营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及创造一个好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真的太重要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我相信钱瑗之所以有后面的成就,跟从小的耳濡目染,跟父母的教育,跟环境的熏陶是绝对分不开的,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既然孩子选择了我们,我们就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养和育的责任,不期望她能按照我们的要求去生活,毕竟她有自己的人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但努力给他们创造一个好的条件,让她的人生可以有更多可能的选择,有一条稍微舒适的可行的道路,这是我们可以努力为其做到的。
阅读,不同的阅历方可读出不同的感悟。就像《我们仨》这本书,几年前和现在读,完全是不一样的感受和体会。相信过多几十年读,又会是另外一种心境。所以,好书适合多读,反复读,每一本书都是作者努力书写的杰作,都可以给我们或多或少的思考和体悟。所以,接下来我要抽空重温一遍《三毛全集》,毕竟她是我目前为止第一个也是唯一个读过其全部文章的作家。我相信,重读一遍,一定会给我更多不一样的惊喜和收获。
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