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摘抄:
帕斯卡曾说过,“人是为了思考才被创造出来的。”
会不会思考,就决定了一个人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愿意花时间思考的人,往往都能够事半功倍。
不过,思考并不是一种天赋。很多人放弃了思考,而选择了经验,认为一切事物都可以靠感觉来决定,因此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纰漏,导致一败涂地。
相比之下,那些有头脑、有谋略的人看似毫不费力地选择或决定,背后都蕴藏着无比缜密而长远的思考,能够用一双慧眼,统揽全局,谋定而动。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顺境中不骄不躁,逆境中安之若素。
《道德经》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争与不争,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很多人认为争比不争好,却忽略了不争的背后,是审时度势。
有时候,强势的争惹人生厌,太过明显的意图从一开始就令人心生警惕,如果长期持续下去,除了落人口舌,还会徒增很多不必要的烦恼。
不争,不意味着放弃,而是在合适的时间,做恰当的事,以不变应万变。
所以,成大事者,都需要沉得住气,不轻易亮出自己的底牌,也不参与无谓的“内卷”和竞争,关注自我,关注未来,继而谋求更大的进步与收获。
今天听第三堂课。此刻,脑中一片空白,所以说,复盘太重要了,任何知识要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才是智慧。
思想家卢梭说过,3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这句重要的提醒已存世百年,可这3种办法恰是很多家长身体力行,运用最纯熟的。
教育孩子,以大道理压人,强迫孩子接受来自家长口头的“道理”,这是在使蛮力,是思维懒惰和粗糙的表现,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使问题之扣越系越复杂,越系越死。
教育是门艺术,讲究的是简单和精巧。改变“讲道理”的思维定式,变通一下,效果可能会好得多。
家长少说多做,尽可能倾听孩子的意见,让他在有机会在生活中去体验“道理”,结果孩子会听话许多。
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把有效教育和无效教育区分为“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君子之学”是从耳朵进来,进入心中,传遍全身,影响到行为;而“小人之学”则是从耳朵进来,从嘴巴出去,只走了4寸长,所以难以影响到整个人。
吧用思想家卢梭的话来说就是,“冷冰冰的理论,只能影响我们的见解,而不能决定我们的行为;它可以使我们相信它,但不能使我们按照它去行动,它所揭示的是我们该怎样想,而不是我们应该怎样做”。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了东西方先哲们的观点:从讲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间的距离可能很远。
一个人能否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情绪,其次取决于对方的行为,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
卢梭说过,事事讲一番道理,是心胸狭窄的人的一种癖好。有气魄的人是有另外一种语言的,他通过这种语言,能说服人心,作出行动。
想让孩子懂道理,家长就要口头少讲道理,行为符合道理,这样孩子才能明白道理——像绕口令了——这就是教育的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