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素纱褝衣”的劫后余生

“素纱褝衣”的劫后余生

作者: 新七 | 来源:发表于2020-09-10 15:40 被阅读0次

历史长河中被打磨的物件终成了文物,承载着历史前进的痕迹。

我国早期汉代墓葬出土最为出名的,除了前些年的海昏侯墓,就是马王堆汉墓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马王堆汉墓的名气还要响亮一些,因为在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千年肉身不腐的“辛追娭毑”——长沙人将奶奶成为娭毑。

但在“辛追奶奶”光环之下,依旧存在一件与之并肩的文物——素纱襌衣。

素纱襌衣本是成对出土,但因为一次意外,世界上仅留下了唯一的一件,今天讲述的便是素纱襌衣的奇幻经历。

素纱襌衣

素纱襌衣轻薄如蝉翼,总重量只有49克。

即一件衣服的重量不过一两,折叠起来可以放进火柴盒子里装走。

素纱襌衣是辛追夫人生前曾穿过的衣服,而辛追夫人是当时长沙王丞相的妻子,她身上所穿的衣服,理应代表着汉代制衣的最高水准。

纱衣失踪迷案

关于素纱襌衣的失踪之谜,故事还得从1983年讲起。

1983年,马王堆汉墓被发掘接近10年之后,10月的一天。一名黑影手持铁棍,搬运木质人字梯,顺扶梯沿墙而上,砸碎了湖南省博物馆陈列展馆的窗户玻璃。

当时夜色已经降临,空旷的博物馆没有人注意到这一声响。

黑影翻身进入陈列馆,发觉自己的行为并没有引起骚动,胆子进一步加大。用手中的铁棍敲碎了陈列馆中十数个玻璃柜台,将其中展示的文物一并打包带走。

男子手提着匆忙间找好的手提袋,大摇大摆走向博物馆大门。

路过门卫室,还喊值班门卫开门放行。

要说也是机缘巧合,当天值班的门卫见天色已晚,并没有多加盘问,只是嘟囔了一句:

“这么晚了还不走。”

这个黑影就这样大摇大摆地走出了湖南省博物馆的大门。

第二天,当工作人员发觉文物被盗时,

这起后来惊动全国的文物盗窃案才算是正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起案件中被盗的正是现在那件鼎鼎有名的素纱襌衣——据说当时盗窃者还用它来包裹其他文物,方便运输。

由于刚刚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于文物的价值认识普遍没有太深入。再者,大家生活水平条件大体相同。没有人曾考虑过打文物的注意。

博物馆的防范措施也相对薄弱,不然,诺大的博物馆既不会没有警卫人员,也没有防盗措施。

因此,追踪工作相当难以展开,唯一的线索就是曾经见过盗窃者一面的门卫。

但当时天色已晚,另外盗窃并没有明显体貌特征。

在通讯技术不发达的年代,满长沙城找一个人,无疑是大海捞针。

但是大海捞针还是得继续推进,因为毕竟失窃的是国家文物,同时警方也向全城发出了通缉令,希望大家帮忙提供线索。

根据博物馆的破坏痕迹,警方初步推断,盗窃者并非有预谋作案,而是临时起意,其盗窃所用的工具,均是在博物馆附近随手找的。

在找人工作艰难推进时,突然传来一个消息——

一个蒙面的年轻人,将一个包裹扔在邮局的柜台上就转身跑开了。

这个行为引起了柜台工作人员的恐慌,生怕是自制炸弹一类的危险物品。警察赶到后,小心打开包裹发现,里面正是失窃的部分文物。

没过几天,有市民在烈士公园的草丛里发现了另一堆包裹。

自此,马王堆失窃的部分文物,算是归还个七七八八,但是还有部分依旧下落不明。

警方的办案再次陷入僵局。

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它给了盗窃者投机取巧的机会,也给了他一个戏剧般的结局。

盗窃案发生不久后的一天,一名17岁的少年因为超市行窃被抓。

在审问过程中,或许是处于炫耀的心态,其主动说出:

“你们知道吗?现在轰动全国的那起大案就是我做的。”

经验老道的警察嗅出了不一样的气息,紧接着询问几处关键信息,少年都能一一对上。

自此,轰动全国的“马王堆文物盗窃案”就算是破案了。

幕后黑手,竟然是一个不满18岁的孩子——许反帝。

据其归案后交待,部分文物因为没办法出手就放在家给母亲处理了。

而其母亲的做法也非常简单粗暴——直接毁掉。

警方去他家取证的时候,还发现了没有冲掉的其中一件素纱襌衣的灰烬。

自此,成双成对的素纱襌衣,就只有孤单的一件了,也是全世界唯一的一件。

最后,许反帝和母亲双双归案,具体判罚这里按下不表。

案件的结束并不代表素纱襌衣的传奇结束了,应该说唯一的它又开启了新一段传奇。

纱衣今生传奇

在没有好的存放环境的情况下,如何才能保证实际上仅存的、唯一的素纱襌衣能在之后的日子里安安稳稳地享受国宝级别的待遇呢?

大家相聚讨论了多版方案,最后还是决定——

复制一件与现存一模一样的素纱襌衣,用于展示成列,而真正的那件,则放在安全的地方进行保存和保管。

决定之后,湖南省博物馆便和南京云锦研究所合作,决心仿制出一款一模一样的素纱襌衣。

但是,世事难料,没想到这个工作一直推进了13年。

团队经过千辛万苦制作出来的纱衣竟然重达89克。这个重量已经是汉代出土的素纱襌衣的快两倍了。

这其中究竟是什么原因?

一时间,现代人的制作工艺不如古人的论调也在民间兴起,。这种情景愈发加重了科研团队的精神压力。

手工制作的物件,一点一滴都不可马虎。

边做还需要边摸索,找到失败的原因。这是一件费事费力的工作,不仅费体力,更重要的是费脑力,还有与之而来的精神压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的七个字,在真正努力的人看来包含了无限的热情和情感。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反复的实验,大家终于找到了原因——

汉代的蚕普遍因为发育问题,只能是三眠蚕,其吐丝细且韧。

而现代的蚕因为演化和进化的原因,主要是四眠蚕,其丝较三眠蚕粗、重。其个头也比三眠蚕大上不少。

找清楚了原因,研究团队便很快着手思考解决办法。

最终是找到了和三眠蚕所吐的相同质量、重量的丝。

仿制的成品素纱襌衣净重49.5克。

有人说怎么就多了这0.5克。

可是我恰恰觉得这0.5克是复制的这件艺术品的完美符号。

这0.5克是对于先辈劳动智慧的致敬,这0.5克承载着13年所有科研人员的汗水与智慧,这0.5克区分真真假假,这0.5克是历史将另一件纱衣的使命托付给了它。

这很美好,就如同我们在历史中赋予每一件文物历史价值那般美好,这件纱衣也有它存在的价值,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件复制品而存在于世。

历史物件的温度

我很喜欢《哑舍》这本小说,它将历史上的物件写活了。

我愿意将历史物件称之为物件,当说到物件它们就是有温度的。就像是家里养的小宠物一样,只不过它们不会说话罢了,但是它们还是会选择陪伴。它们留下痕迹的方式也很特别,在自己的身上留下痕迹,每一道刻痕都可以读出一段历史。

这是素纱襌衣带来的魅力,别的物件也一样。

每一个物件都承载了历史的厚度,厚度是因为历史中人的情感的堆积。每一个物件都像是一根丝线,记忆的碎片像是满天繁星,不同的物件串联起零散的记忆,放眼望去都是心中烫金的时刻。

欢迎大家来我的公众号:新七。

喜欢记得点赞加关注!

相关文章

  • “素纱褝衣”的劫后余生

    历史长河中被打磨的物件终成了文物,承载着历史前进的痕迹。 我国早期汉代墓葬出土最为出名的,除了前些年的海昏侯墓,就...

  • 素纱禅衣

    群星繁烁余只认紫薇射来的幽茫银光 籍黄道北叩 洛阳 洛阳 余晖里金阶荒寂的大唐 宫柱囚龙已劫满点睛释去 奇丽的兽散...

  • 《汉文帝的“素纱单衣”》

    《汉文帝的“素纱单衣”》 “素纱单衣”,是马文堆汉墓,出土的绝世纱衣,重量49克,薄若蝉翼、轻若烟雾 、巧夺天工,...

  • 西汉直裾素纱襌衣

    直裾素纱襌衣(“襌”音dān,常被误写做“禅”),西汉织绣,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

  • 红纱衣

    中午走出图书馆,太阳暖融融的照在身上,长久地呆在图书馆过于温润的光线里,刚一接触耀眼的阳光眼睛被刺得睁不开,温度一...

  • 蓝纱衣

    蓝翠玉色浅,裟袈鱼木闲。 衣绣褛为空,冷雨恋成线。 一一舞蹈不过就是一种锻练身体的工具,从来未曾把它当成生命中最重...

  • 咏白玉兰

    素娥纤手传飞盏 仙子纱衣透暗香 一任东风催暖玉 独占高处舞霓裳 平水韵

  • 最难仿制的素纱襌衣,被复原成功!

    1972年,湖南省长沙马王堆汉墓被发掘。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王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墓中出土丝织品、帛画、...

  • 襌衣

    有感于马王堆素纱襌衣的复制 我仿佛能感觉到两千年前 那双织就襌衣的巧手 掠过云雾般的轻纱 如达芬奇笔下的名画 血脉...

  • 发呆

    风将昨夜换洗下来的纱衣吹动起来,透过纱衣见着纱衣后若隐若现的向日葵,画面一下子暧昧起来,盯着就不知觉得出神。 想起...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素纱褝衣”的劫后余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rype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