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辉煌,只属于清冷的烟火。
昨天在秋叶大叔的公众号里面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看古典新书《跃进》所想到的问题。当中的一个点使我感触良多:普通人为什么总是变成囤课族?
说实话,趣呀君以前也在网易云课堂、慕课网还有知乎文章报过课程,还参加各种微课、学习小组。学习做PPT的技巧、学习沟通方法、学习前端以及瘦身课程。。。这鞋课程花了很多钱,但大部分课程到现在都没有学完,好像报了课程只是为了买个心安。。。
能够自主地学习,追求自我的价值提升,当然是好事。但是在做选择的时候,你是真的清楚自己选择的理由,还只是跟着别人去凑了个热闹?

我们为什么会一直囤课?
① 外部环境
△ 知识经济互联网局势迅速变化对社会公众的素质要求有大幅提高;
△ 知识更新换代迅速;
△ 知识大牛的崛起,斜杆青年的涌现,他们起到的榜样示范作用;
△ 猎奇心理和终生学习的理念。
以上原因都使得那些想成功的人更加焦虑,更想提高自己的能力。
大家都去考研,所以我也要去考研;
大家都买房,所以我也要去买房;
大家都报了线上课程,我要是不去的话就落后了。
② 课程本身
△ 课程打造得极具吸引力,给人看完就能成大牛的错觉。
各类课程的标题和宣传语,都让人觉得充满干货。同时课程设置结构清晰,将达成成就的步骤和最终成就可视化,让学生们相信“付出”与“收获”的性价比很高。
△ 营销能力强,紧紧抓住消费者的痛点
课程发布者往往以知识焦虑为重点,大肆宣传知识速成与成长经验的借鉴,导致公众认为成功者的经验可简单复制。

③ 个人心理
成功太慢,渴望速成,知识焦虑,对课程抱着可以短时间内达到超出一般水平甚至达到更高程度的期待。
△ 盲目购买课程,换得自己心安
因为前有大牛榜样,后又宣传得当,他人推荐买课,但从未关注自己的成长技能需求,选课不理智,盲目购买爆款课程。
普通人正是普通在他的眼界,无法用长远性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发展。
△ 课程不能及时消化,越囤越多
课程越多,听课的压力就越多,于是课程的吸引度越低、完成的欲望也越低。 而已经成功的那些人,他们往往看得清自己的真正需求,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也更明白底层规律的重要性。
更加懂得临界知识的获取而非浅层信息的吸收。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朋友
勒庞的《乌合之众》: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我们以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实上,我们的绝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一些我们自己根本无法了解隐蔽动机的结果。
现在的人大都从众,遇到了事情也不会独立思考,看着别人怎么做,自己就跟着怎么做,根本不夹杂个人思考。
一个同学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就在考虑是考研还是找工作,她平时就是比较没主意,这个问题困扰了她很久,最后竟然看着她的邻居家的孩子考研也决定要考研。
考研也许是一条很好的出路,但这条路是否适合她?她对自己将来的规划与考研是否契合?这些她都没有考虑,只知道依葫芦画瓢。如果最后结果皆大欢喜也就罢了,但最后结果不尽如意的话,谁来为这个决定的后果背锅?失败的结果她又能否承受的起呢?
走出自己风格的路
有位哲人说过:“世上本没有路,是走的人多了,才有了路。”
但是他不知道的是,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有了路。
这世上的路早已被所有人走过,如果跟着别人的路走下去,可能在下一个路口就会被堵死。走自己路,才会在人生旅途中留下属于自己的脚印,才会走的充实而快乐。
走自己的路,是一种不重复前人的方法,不墨守成规,不死守教条,敢于创新,敢于冲破束缚的魄力。

中国画师徐悲鸿,学习西方绘画的同时融合中国画的神韵,以己所学,创己之新,在中国画坛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柳公权,从模仿到创新,形成了自己独具的书法风格;
科比,“我不会成为乔丹第二,我会成为科比第一。”
他们,都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
正如那句俗话一样: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而第二个吃螃蟹的人却是庸人。所以,在前进的道路上惟有创新、另辟蹊径,我们才能有路可走,才能走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