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山伯爵》里说:
“在这个世界既没有幸福也没有不幸,只是一种处境和另一种处境的比较,仅此而已,惟有经历过最大厄运磨难的人,才能感受到最大的乐趣。必须想到死的痛苦,才能懂得生的快乐。”
我们从一落地就开始被比较,比长相,比性格,比成绩,比家庭,比事业,比财富等等,我们每天都处在被比较的环境下,很难幸免。
这个世界上,大家都是普通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与别人比有钱,有人比你更有钱;比才华,有人天生是天才;比财富,有人出生就在罗马。不管比什么,总有人比自己好,当然也总有人比自己差。
我们无法阻拦人们的比较,唯有让自己少去比较。
网络上有句话说:不要总把自己与别人比,做不成大树,可以做小草,做不成船长,可以做水手,最重要的是要认识自己,找到自己,做个最好的自己。
01每个人都很重要
战国末期赵国名将廉颇,因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战上立了功,赵国国王对蔺相如赞赏有加。
廉颇认为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大功,自己才是赵国的有功之人。而蔺相如却只凭一张嘴,官职却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给蔺相如下不了台。
蔺相如听说后,便刻意避免与廉颇见面,上朝常常装病,不愿与廉颇一争高低,在路上,远远看见廉颇的马车,就命人赶紧掉头走。
廉颇看到蔺相如的处处避让,很是得意,认为是蔺相如害怕了自己。
蔺相如的门生对他的做法很不理解,论职位,蔺相如比廉颇的职位高,但蔺相如见到廉颇,犹如耗子见到了猫,躲着走。
蔺相如解释道,强大的秦国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才不敢贸然进犯,如若我们相斗,势必有一方受到伤害,我是因为顾忌国家的安危,才把个人利益放置一边。
廉颇得知真相,为自己的狭隘之心感到内疚,他宽带解衣,背着藤条来到蔺相如的府中,这才有了著名的“负荆请罪”典故。
后来,两人成为了好友,一起保卫赵国。
在这个故事中,廉颇将自己的官职与蔺相如做比较,又比较二者的贡献,这才有了嫉妒之心,差点误了国家大事。
不管是廉颇还是蔺相如,对赵国而言,他们一文一武,都是同等重要。
在古代,文官可以解决外交问题,但是没有武力做支撑,文官绝不可能凭一张嘴就可以把敌人说走,同样,武官擅长打仗,在维护国家动荡不安也不是完全依靠武力镇压可以解决。
在各个朝代后期,严格的制度,民不聊生,灾情泛滥等,不管作何选择都难逃一死,最后民不得不反,于是有了刘邦起义、朱元璋起义等等。
一个国家的稳定,需要文官的管理,也需要武官的支撑,没有谁比谁厉害,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每个人都能恰如其分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这就是厉害。
02即使对手强大,你依然可以是自己的王者
《三国演义》里有句家喻户晓的名言:既生瑜,何生亮。
我国著名羽毛球运动员林丹和马来西亚选手李宗伟在北京奥运会上的巅峰对决,被人调侃为“既生瑜,何生亮。”
有网友称,李宗伟和林丹同一个时代,既是荣誉,也是悲哀。
李宗伟曾350周排名占据男单世界第一,将近7年占据第一,创下男单世界第一保持最长周数选手记录,可惜的是,李宗伟没有拿到过一次世界冠军。
每当李宗伟接近夺冠时,林丹就如一座高山挡在他面前,他永远也无法攀越。因此,李宗伟还得了一个“千年老二”的标签。
李宗伟曾表示:很感谢能有林丹这么强的人成为目标,没有他,我不会这么刻苦的去训练。
即使李宗伟不是世界冠军,他依然是羽毛球界的传奇。
李宗伟在自传《败者为王》说,让我们走进这位马来西亚运动员传奇的一生,即使失败,在我生命中凿刻下的痕迹,也将会是光荣的印记,无论未来走到哪里,我都会向一个充满斗志的战士不断征战。
他永不言败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即使失败,他依然是自己的王者。
03做自己,就是为了遇见未知的自己
现在常常说做自己,那什么是做自己呢?
罗翔老师说:
“你自己都不知道你是谁,你怎么做自己,人的内心始终有两面,一面有幽暗的一面,一面有光明的一面,你做哪一面,是做幽暗的一面,还是做光明的一面,人不是做自己,人是朝着人性中良善的一面去前进,去尽量地抑制内心的幽暗,这个叫做自己。”
做自己的本意是可以看到自己的感受、情绪、和需求,想法,给自己更多的允许和容纳,更多的关爱,让生活变得更加舒展自如,从而获得更多幸福感。
每一个状态都是自己的,一直把目光放在别人身上,最后只会忽略了自己。
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里说:“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我们总是太过关注他人的眼光,他会不会觉得我的行为很傻,我今天的穿着会不会很怪,他会怎么看待我,我感觉一直有人盯着我看等等。
其实一直没有人关注自己,有的只是我们自己给自己想出来的限制。
做自己会增加自信,不因为他人的否定而自我怀疑,让自己获得认同感;
做自己可以看到自己的感受,需求,关注到自己的情绪让自己获得更多幸福感;
做自己,会让自己有原则和底线,不委曲求全,让自己在事情面前更有参与感。
我们做的许多事情,就是为了去遇见未知的更好的那个自己。
下面分享3本我读过的心理学书籍,可以让自己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这3本书分别是: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讲述的是故事主人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故事,衣着光线亮丽的蛤蟆先生不敢发表意见,看似优渥的环境,实则是枷锁。自卑胆怯的蛤蟆先生是如何一步步走出自己的牢笼呢?如果你自卑、从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妨来读一读这本书,跟着蛤蟆先生一起去治愈自己的童年。
《重新长大:拥抱内心的小孩》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特殊的成年人幼儿园,在这所幼儿园里,每个成年人都可以“回到”童年状态,过家家,被尊重,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走一遍自己的童年,你有什么是最想做的呢?
《遇见未知的自己》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老人与名校毕业的女白领的神奇的对话:我是谁?我不是谁?我为什么常常不快乐?
书中说: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当外面有任何东西触动你时,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里的旧伤又被触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
通过两人的对话,一起去探讨人生面临的课题,最终白领找回自我,走向新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