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到魏晋时期,呈现一个空前繁荣景象。仿佛前朝孕育的文学之蕾,此时到了花期,百花齐放,满园飘香。
随着文学作品的百花盛开,文学评论也逐渐形成,不断发展,到南朝齐刘勰作《文心雕龙》之时走向成熟。
《文心雕龙》是刘勰青史留名之作。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当今学界将《文心雕龙》作为一个学科进行研究(刘勰大概没想到千年后这么多人靠他吃饭),不但中国,在日本、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都有专人研究。学界以研究《红楼梦》称为“红学”,研究《文心雕龙》称为“龙学”。鲁迅先生称其可与亚理斯多德的《诗学》相媲美。
一、刘勰其人其书
刘勰据说是刘邦的后代,祖上也曾做过大官,举家同皇族南渡,南朝“墙头频换大王旗”,刘氏家族凋零,所以刘勰生而贫困,少而好学。穷到什么程度?刘勰连媳妇也娶不起,只好投奔寺庙,给和尚打工;好学到什么程度?刘勰一心只想学习,不想结婚,把当时国家最大的定林寺图书馆的书全部分类编目整理——大概都读了一遍吧。
所以,我认为不是他有多贫困,一是要好好学习,立志成名,没时间考虑男情女爱。二是佛缘深厚,根本不想结婚。
因为,刘勰后来做了南梁王爷、太子的秘书、甚至为皇上做事,官已经够大了吧,已经不贫困了吧,他还是没有结婚,而其最终归宿也正是佛门圣地。
定林寺的大量藏书,为刘勰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除了佛经之外,还有不少古籍文献。因此,刘勰打工之余,得以博览群书。也正是这个时期,他写成文学评论巨著《文心雕龙》。
当然,刘勰后来出仕,还有不少著作文章,只是在乱世战火中被焚毁,只留下一部千古经典《文心雕龙》。
为什么叫文心雕龙?刘勰自己说,承前人《琴心》、《巧心》之“心”,取名“文心”。“雕龙”指文章乃雕琢而成,他吐槽说岂是“奭雕龙”之意,不过我觉得他应该有“奭雕龙”之意吧?总之,意思是说,将前人潜心雕琢的文章,用心分析、评议。
刘勰为什么要作《文心雕龙》?因为在他看来,一是要扬名立万,作为儒生,当对儒家经典进行注释评议 ,但他认为汉代大儒的注释解析已经很完善,他不可能再超越,于是转而开始注意经典以外的文章著作。二是在他看来,前人对文章的信用点评都或多或少有缺陷,不够高水平,也就是说,文学评论这一块大有文章可做,所以是他实现理想的切入点。
此书共十卷,五十篇,分上下两册,各二十五篇。全部用骈文撰写,篇末均附有四言八句“赞”一首,书中特意列篇目对“赞”这种文体进行解释。
刘勰总结《文心雕龙》的编写的理论框架是“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意思是:以道为文章之本,以圣人为师,以经典为体裁模版,斟酌参考经纬之说,理解变通骚题文章。刘勰把以上五点叫做“文之枢纽”,分别对应文心雕龙的前五篇文章。
《文心雕龙》对文章类别区分是“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这是上卷25篇的内容,下卷基本是针对文章的具体写作技巧进行一一阐述。什么文采、条理、声律、练字等等都有涉及,并对前代文人文章进行褒贬评价,其中还夹杂个人惆怅感慨。
《文心雕龙》书成,作为临时工的刘勰,是没有人相信他能写书,更没有人愿意读他的书。史称刘勰背着他的书,跪候在文坛领袖沈约门前,请他鉴定。这种推销自己的方式为后世文人做了表率。
当然,书是好书,经得起时间考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