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高中的周末,蕊小妹说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写家书,主题是“感恩”。
她在那里埋头刷刷刷的写,我在旁边紧张的很,因为我很害怕,我很害怕她写成一颗催泪弹,这娃娃煽起情来,笔触可以做到很细腻。
一谈到对父母的感恩,其方法总是要让感恩者和被感恩者都痛哭流涕,需要一种立竿见影的现场效果。因此,所谓感恩,往往就变成了对父母的歌功颂德,把父母架在一个不计所得、舍身为子的神坛上,而孩子们要跪下来,要亲吻父母的脚。
其实孩子们也忒可怜了点,父母为照顾他们的早起晚睡,为支撑家庭的劳累奔波,都需要他们用好好学习、用孝敬顺从来买单。我们总是要求孩子们记住:父母是多么的爱你,他们牺牲了那么多来爱你,而“你为什么还不听话?”“你还要怎样?”
我也爱蕊小妹,她是我的骨血,是我在这个世上最后的底线。但是我要她记住我的,不是我曾想尽办法为她做好每一餐,不是我曾不舍添新衣也要尽力满足她的要求,不是我曾为她的学习操碎了心,更不是我曾为了她放弃了很多。
因为这些,都是为人父母的责任,实在上不了价值。等她以后做了妈妈,她对她的孩子也将是如此这般的呵护和付出——不需要教,一切都是本能。
因为孩子来到父母的身边,没有选择,父母理所应当要成为他们年少无辜时的那把伞,尽可能地撑着。
其实我好想让孩子这样感恩我:感恩妈妈拥有独立坚强的个性,感恩妈妈对世界的宽容和理解,感恩妈妈有趣的灵魂,感恩妈妈和她成为朋友,引导她没有压力的前行。
我好想孩子长大成人后,还会因为这些而与我亲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想起我。
我不希望我的爱变成一种负担,沉甸甸地压在她的心上。
“呼儿问苦辛?”“不敢叹风尘……”这是一种多么悲哀的亲子对话!报喜不报忧不是应该宣扬的美德,母亲所代表的应该是一个人最后的退路,是一个人褪去所有的社会属性和社会责任,蜷缩回那个需要拥抱和爱护的子宫。我们在所有人面前强大,却在母亲这里是永远的孩子。
可惜蕊小妹的家书一出来,尽管扣题,笔法流畅,但内容却是落入俗套,都是些关于衣食住行的鸡毛蒜皮。唉!我这个妈妈还是没能立起来,尽管她这篇文章获得了重庆市的最美家书一等奖。
我想让她笑,她却想让我哭,我想让她因为我这样的妈妈而感到骄傲,她却想让我明白她心里我就是一个黄脸婆~
电影《你好!李焕英》在片首和片尾重复着一句话“从我有记忆的那天开始,我的妈妈就是个中年妇女”。
为了对抗强加给我的“中年妇女”形象,我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我要写出我眼里的世界,我心里的情感——我等着,等蕊小妹长大了,我要让她明白,她的老母亲不是黄脸婆,不是一个等着她感恩的孤独老妇人。
终于,蕊小妹十八岁了,长大了,离开我去读书了。
人的一生,或许永远都得不到成功,但我获得成就感的时刻有二。一是蕊小妹说:我有两个完整的家;二是上大学的蕊小妹,掉了个耳机都要跟我打电话,说妈妈我好难过。
知道吗?孩子要是跟你分享她的情绪,是做母亲的一种幸福啊!
最终,我的女儿让我明白,我可以做好妈妈,也可以做好自己。
母亲节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