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要来了,厦门天气里每天的阳光明晃晃,我意识到应该提前准备防晒伞,所以开始在手机上搜索遮阳伞品牌。
习惯性地就输入某牌的遮阳伞。
过了一会儿想着不对啊。这个牌子我用了三四年了。每年用,每年买。买的概率太高。并不符合极简生活后我的标准,东西可以反复长期使用。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我还要再买?而且习惯性地第一时间想到它?
消费的惯性吗?思维定势?
还是熟悉带来的安全感和舒适区?
与你的物品对话。引起我思索的还有,衣服和鞋子。
我在同一家服装店里买衣服,每年两季,一次一大袋。衣服的款式漂亮新颖,抓得住流行趋势。可是质量不怎么样。容易变型起毛气球。
又是什么导致我一次又一次地去买?买的时候,一大袋。换季时,丢的衣服也是一大袋。
还有一个品牌的鞋子。
春天,整理单鞋。我发现我有这个品牌的五双鞋子。价格不菲。可是无从选择。
鞋子好看,有气质。问题是每双都是35码。穿了后挤脚,鞋子偏硬。走路不自在不舒服。而我日常的码数是36码。
试鞋子时,36码略松,脚跟会翘起来。35码刚好。售货员解释,鞋子会越穿越松,小点适合。
刚开始听建议选择35码。可是买回的前两双鞋子已经因为挤脚闲置了。
是什么让我前赴后继地前前后后提了五双鞋子回来?
与你的物品对话。是习惯还是喜欢?是顺从盲目还是心不在焉?
2018年下半年,开始践行极简主义的我,开始跟自己拥有的物品对话,开始去思索去思考我和我的物品之间的关系。
我拥有了它们。它们能否为我所用。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否是流动而明朗的?
这次买伞,还有衣服和鞋子。每一样是精品,是可以一而再地互相滋养吗?
还是我只是在重复一个无意义的购买行为?然后丢弃,再购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