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正式读蒋勋的第一本书。
对蒋勋的印象是从他的一个采访开始,采访内容大约是新食代(即文中的第十讲)。而后陆续看过几篇文章,关注过他有关生活美学的公众号,是我第一次听到和正视“生活美学”这个概念。
《生活十讲》是台湾广播节目“文化广场”的结集,是一本收编的书。给我感受比较深刻的有“新价值”和“新官学”这两讲。
主要是描述对台湾社会(大陆其实也存在)物化严重,快速发达的科技使得台湾商业气息浓厚,文化氛围淡漠,每个人都唯利是图,对下一代的教育也是重商重物质的现象。他认为“每一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看一个罪犯犯罪,都是在批评而不是想他为何犯罪,别人及整个社会是不是也是令他犯罪的原因。说到教育,他认为“要让下一代有气节,也要有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一个多元的人才是完满和健全的。”这点我非常认可也颇受企发,人不能只是关注自己的部分,比如一成不变的生活圈。应该有突破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使自己成为多元化的人。即有理性,也有感性。所以为何我喜欢和羡慕的人,除了有自己的想法和工作,为自己创造富余的生活,还能进行文学创作,跳舞,运动。我认为一个人如果每天沉浸于工作,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没有一些“感性”的事情,太悲催。
在“创造力”这讲中,其实也提到了类似的思考,他说“神话有一个无限领域,可以同时满足幻想的创造力与科学的创造力,所以小孩读神话,他将来可能变成科学家,也可能变成文艺家。”神话是有很多“感性”的部分,也有非常重要的“创造力”,所以儿童读物,童话、神话故事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太多人到了成年的阶段,不再可能去读神话,但至少可以通过科幻小说,电影等等取而代之。我以往总不愿意去了解这种科幻类的东西。
“文学力”这讲,直接道出了为什么我们需要读文学。因为“尼采说过,人生是一座桥梁,重要的不是目的和结局,而是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文学。”“如果你关心的是结局,是答案,是目的,你就读哲学;但如果你觉得人生的过程可能比答案还要迷人,你就要读文学。看到这部分,我觉得惊讶和眼前一亮,直接说中了我内心一直无法准确表达的观点。是的,如果想自己的人生不至于太枯燥和物化,那么就需要文学。文学无法帮你直接获得什么,但文学对自己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摘录一些没提到的句子。
老子一直在讲空,他说我们之所以能用杯子喝水,是因为杯子是空的,我们能住在房子里,也因为房子有空的部分。最重要的不是有,是无。
有比较之心就是缺乏自信。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他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得羡慕、敬佩,进而欢喜赞叹,但他回过头来还是很安分的做自己。
“难”绝对是生命中幸福的开始,“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情。
知识并不能等同于智慧,知识没有办法解答信仰的问题。
人大概到最后才会懂的,重要的不是“要什么”,而是“不要什么”。
让等待变成一种态度,一种心态,一种新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