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揍一顿就好了?
棍棒之下也许会出孝子,但不会出才子!
很多人一直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古训,只要孩子一不听话或者做错事了,不是就事论事教育,而是不由分说就又打又骂,甚至不分场合教育孩子。
认为打孩子是为了孩子好,打打才会长记性。
可是你打骂完孩子,孩子真的从心里认错并改正了吗?
一般人看重的是孩子为何没有做好?
因而责怪孩子不认真、不够坚忍、不能吃苦耐劳、无法持续,而忽略了孩子想要改变的动机,忽略了孩子曾经改变过一小段时间
作为成年人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部分:
再小的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也是有自尊心的。
尤其是孩子上了小学后,自主意识增强,更爱面子。
孩子之所以表现得满不在乎、无所谓,就是担心会受到大人的指责和批评。
再温和的批评和指责,都是一种攻击,都在说:你不好,你做错了。
面对攻击,人的心理防御系统会自动做出反应。
不同个性的孩子面对批评,防御系统会做出不同的反应。
前段时间,接到这样一个电话:
打电话给我的是曾经给我加装修的装修师傅,装修期间聊到我的职业。
装修师傅就留下了我的联系方式。
装修师傅告诉我:女儿今年15岁。
对于上学这件事,让一家人开始头疼
自己每天要出去赚钱,有时候很晚才到家。
妻子也要上班,孩子基本是有自己的父母带。
爷爷奶奶的文化程度不高,只是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
为了孩子衣食无忧,再脏再累也要去做
前不久的一次家长会,让他非常恼火。
孩子的成绩在班里排名倒数。
想到自己这么辛苦的为了孩子,为了家庭。
回到家后,一怒之下动手打了女儿,并且说道:
你这样下去,你会比你爹过得还不好,以后你能有什么出息?你不努力上学,你对得起谁?
他以为自己打过女儿之后,孩子会知道父母的不容易,知道努力。
过了一段时间,学校的老师打电话给他。
说女儿在学校不看书 不写作业。
包括花高价给女儿报的补习班,经常迟到或者在那自己呆着。
15岁的年纪原本应该是青春洋溢的时候,可是女儿却在这样的压制下感觉枯燥压抑,让他和女儿都变得迷茫。
我们在电话中约了下咨询时间。
装修师傅按照约定的时间带着女儿小雨滴(化名)来到我们的咨询室。
小雨滴说她一开始也想跟父母说说心事,但他们很忙,从不听她解释,只是要求自己好好听爷爷奶奶的话,但是和老人毕竟隔着辈分和年龄,小雨滴也不愿多做交流,所以慢慢地就不再跟他们说什么了。
上学以后,小雨滴和同学关系一直很紧张,没有值得信赖的朋友,升入初中后,一直没有什么关系好的同学,小雨滴表示因为不想加剧同学紧张关系。
所以一直没有跟老师和家长说,也有即使说了也不被重视的想法。
同时看到父母每天这么辛苦,她自己的压力很重。
感觉自己学习不好,考试考不好就是对不起父母。
我们现在很多时候,在见到孩子考了好成绩时,才会笑容满面,考不好时,就一脸嫌弃,对孩子没有好脸色。
我们的焦虑情绪最直接地表现在孩子的成绩上。这真的会给孩子造成误导——只有考的好,父母才爱孩子。
为人父母,总想用自己的方式,尽力给孩子最好的爱,而现实生活很残酷。
不够丰厚的收入无法支撑起太多的物质需求,尽管已经尽力,却总觉得对不起。
这样的心情,我相信,为人父母的你都会理解。
“你是不是又打游戏了?”
“你怎么不好好写作业?”
“你知道一节补习课多少钱吗?
你还不好好学!”
这些话是不是似曾相识?
父母们总是一遍遍地告诉孩子要努力,要完成作业,要考好成绩,要上好大学......
责备的语气一天天加重,最后,孩子还是没能成为父母期待的样子。
双方的关系也越来越糟糕,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
亲子关系中最忌讳说这些话
家庭教育中,有两种极其可怕的东西,叫做“付出感”和“牺牲感”。
一旦父母对孩子有了“付出感”和“牺牲感”,就会自觉十分不易、十分伟大,潜意识里认为孩子亏欠了自己。
当这种感觉传达给孩子,孩子随之产生的就是负疚感,以及安全感的严重缺失。
吃一顿外卖——这顿饭得花我多少工资?
买一个玩具——为了你这个玩具爸爸妈妈想要的什么什么就不能买了。
这些随口的话,经年累月,对一个孩子可能产生多么巨大而恒久的影响,是家长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或者说不愿意去相信的。
还有那种什么妈妈只爱吃鱼头的鸡汤文,奉劝大家千万不要给孩子看更不要盲目效仿。
如果一个孩子吃口鱼都要想着妈妈不舍得吃、只让我吃,他吃掉这条鱼的最大收获可能就是彻底明白了什么叫“如鲠在喉”。
那这条鱼的钱可就真白花了,不仅白花,还得搭上孩子的心理负担。
在小雨滴的内心世界,承担了许多不属于她的压力和责任。
所以用厌学的模式来缓解自己的焦虑,因为只要自己不上学了,父母就不用这么辛苦的为了她起早贪黑了。
当然这是一个十几岁孩子的认知,也是我们所说:孩子对父母盲目的爱。
经过咨询,小雨滴的压力释放了,这位装修师傅也意识到自己需要调整了。
孩子会用自己出错、生病、早恋、叛逆等的方式表达对自己家庭中亲人特别是父母的保护,孩子常常会用自毁的方式表达对家庭的爱与维护。
孩子本身没有问题,往往是家庭出了问题。
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背后,往往有著一个有问题的家庭。
“你听话了,妈妈才爱你;你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
我经常听到身边人这样教育孩子。
这会给孩子传递出一个信号:
我会按照妈妈的要求,妈妈才会喜欢我,不然,妈妈就会把我丢掉。
久而久之,孩子会出现“讨好”的心理,他们知道只有按照妈妈的意愿做事才能得到妈妈的欢心。
教育孩子需要“就事论事”,而不是“交换条件”。
要让孩子建立自己的评价标准和行为规范,而不是以获得别人的欢心为目标。
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长大后只会顺从他人。
这世上,再也没有比欺负一个孩子更容易的事了。
他们个子矮,力气小,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没有见识,没有心机,没有独属于自己的住宅。
任何一个成年人,都可以摆出一副“我为你好”的样子,强词夺理地对他们进行碾压。
实际上是在逃避自己的一种方式。
▲我们不愿意承认、不愿意面对的自身缺憾;
▲家人(尤其是配偶)身上令我们感到不满、厌烦却又无能为力的缺点;
▲生活中的挫折经历给我们留下的屈辱和遗憾;
▲面对未知和未来所产生的焦虑和担忧。
孩子是一面镜子,投射出我们不愿接受的自己。
投射,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
简单地说,是把“自己的某种想法”转移到“别人的身上”,也就是你把自己的情感、冲动、愿望,归结在另外一个人身上,扭曲了你对这个人的看法。
当你过度投射时,你就无法就事论事地客观地看待对方,你看到的,只是你以为的样子。
看起来是孩子的问题,实际上是我自己的问题,表面上是对孩子怒其不争,实质上是对自己的不接纳。
父母们经常吐槽孩子不听话、不与父母一条心、叛逆。
但其实,你只要耐心地走到这种表象背面,就会惊诧地发现:叛逆的背后赫然印着另两个大字:忠诚。
孩子对父母,都有一种深入骨髓的忠诚。
只是这种忠诚,很少有父母能够读到。
父母渴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优秀,给自己争一口气。
争什么气?
你自己活自己的,你自己都没有活出自己,孩子只会越来越像你,越爱你,就越像你,最后活得跟你的人生一样,然后再要求他的孩子,一代传递给下一代。
一般人总以为,孩子最主要的需求是被爱,其实不然,他们最主要的需求是向父母展示他们的爱。
为人父母者要认识到这一点,容许孩子展示他们的爱。
爱孩子,从懂得孩子开始,懂孩子,从放下期待开始,放下期待,从承认孩子有独立人格和自主权开始。
我们的心灵空间有多大,给孩子提供的成长空间就有多大。
我们对孩子的爱,不会超过我们对自己的爱, 养育孩子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格外小心。
为人父母,养育孩子这件事绝对不轻松——压榨你的精力,刷新你的认知,时时会让你在惨淡现实与自身无力中狼狈不堪。
养育孩子,又是一场难得的自我修行——会激发出你最好的一面,你竭尽全力,帮助孩子也帮助你自己活出最好的生命状态。
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那么丰富,连他们自己都搞不明白。
所以,父母的智慧之处就在于,帮助孩子梳理自己,然后等待孩子自己找出解决之道,自己做出选择。
为人父母,最终留给孩子的:
不是多少财产,多少遗产,而是孩子自己独立面对这世界的能力!
托尔斯泰说过: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关键是如何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