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经典作品之一。
公元817年,白居易来到庐山香炉峰上的大林寺,看到一片桃花盛开在缭绕的云雾中,很是惊喜,于是写下了这首《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农历四月,春天的脚步已经走远,夏暑即将到来,桃花也已随春天的脚步走远,零落成泥。但这山寺之中的桃花却“不谙时节”的正要准备盛开,不由惊喜万分。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春天在我们心中无比珍贵,因为它美好而短暂,我们常常埋怨春天走到太早,无迹可寻,原来呀,春天是躲进这山里来了。
相比较于前两句,很多人对后两句比较陌生,如果说前两句是在描写“山下春已逝去、山上春才到”的现象,那么后两句则表达出了作者情绪上由“惋惜忧愁”到“惊讶欣喜”的转变。
当然,我们都知道这是因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的自然科学道理引起的,不足为怪。但古诗所描述的从来都不仅仅是眼所见的现状。
人之所以言之凿凿,是因为知道的太少
从小看过很多的寓言故事:一叶障目、井底之蛙、盲人摸象等等,大部分都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讽刺有些人看不到事物的全貌,讽刺有些人目光短浅。
其实,这应该是大部分人共有的弱点,只是有强弱之分。
说“这个肯定是……”的人,可能在春去夏至、落花成泥的时候并不知道有大林寺的存在,那里的桃花正在争先斗艳。
说“这个应该是……”的人,知道在“人间四月芳菲尽”的时候,在世界的某个地方可能上演着“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惊喜。
人之所以言之凿凿,是因为知道的太少;同样之所以谦虚谨慎,是因为知道世界之大,看不到全貌,在看不见的地方,不知道正在发生着什么。
就像这次疫情,山东人民为武汉人民捐赠了大批量的蔬菜,很多武汉市民收到蔬菜很是感谢,顺便调侃了一句:能不能顺便把食谱也捐过来,有些蔬菜见都没见过,不知道怎么吃啊。
看,我们没见过的东西真的太多太多了。
等疫情过后,走出去吧,除了脚步还有心灵
走出去,皆是春夏秋冬的馈赠
桃花要开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