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作者: 章海萍 | 来源:发表于2020-02-14 13:14 被阅读0次

     《乌合之众》篇幅不长,但读起来还是需要冷静的思考、反复的咀嚼。读到一半,感到乏力,随后拿起来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这本书比起上次阅读的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更有盛名,之前还听闻国内还有电影版;或者说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更贴近作者的内在性情,我几乎是被作者的激情拽拉着,一口气读完。

        记得上次读《呼啸山庄》,就惊讶于主人公那偏激的性格和汹涌的激情,今日,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似曾相识的感觉,当然不是剧情不是背景相似,而是同样饱满的激情、偏执的爱恋。每个作者和自己创作的作品之间一定有着某种程度上的血肉联系,我突然对茨威格最终的选择产生了一种理解——茨威格和爱妻最终选择在服毒自杀,生命对他而言,可以是痛苦的,可以是艰难的,但不能是绝望的。正如他笔下的那个具有偏执倾向的女主一样,他需要的要不是燃烧生命的激情,要不是毁灭。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书信和回忆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没有姓名的陌生女人的一生,用一生孤勇去痴爱一个男人的一生,激情到几乎是悲壮的一生,我们姑且从头来看这一生:十三的孤独少女,父亲很早离世,母亲忙于生计,无暇照顾,邻居漠视她,一个正处于发育边缘的青春期少女,突然被新来的邻居吸引了,新搬来的作家邻居给她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年轻、英俊、潇洒,热情、博学,对于少女来说,遇见他是一个奇迹,一个充满诱惑的谜,她带着一个十三岁女孩的忠诚观察他,迷恋他,爱慕他。一个十三岁的孤独的孩子的爱,是那么心甘情愿,忠心耿耿、全心全意,是那么无望和卑微,是那么坚韧和热烈:她为了他开始读书,固执地练习钢琴,用书包遮住衣服上的补丁,从十三岁到十六岁,她的分分秒秒都是她,她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都在观察他,爱着他。

        我们都曾经过少女怀春的时刻,在那么孤独苍白的青春期,也曾经有那么一个人——也许是邻居,也许是同学,甚至是老师,是一个陌生人,我们也曾经那么那么荒唐地去投入其中,去等待,去观察,去幻想。。。。,回想起来,我们并不觉得难为情,因为那时的爱是那么幼稚,也是那么纯洁和炙热,我们有时会觉得那时候的爱甚至与被爱的人并无关系;因为我们知道随着自己的成熟,我们会迈出那个狭隘的空间,会自我修正。然而,她并没有。

        因为母亲的改嫁,她不得不搬离。十六岁到十八岁,最青春的两年,却成为了她最遥遥无期的两年,离开了爱人的她,孤独、沉默、悲哀、与世隔绝,沉醉在对他无止尽的思念中。最终,她争取到了回去的机会。出落得非常漂亮的她鼓起勇气创造了偶遇,虽然她痛苦地知道作家根本不记得她,不认识她,从来就没有意识到她的存在。她依然义无反顾地闯进了他的现实世界,托付她美好的身体和终身,共渡了三个美好的夜晚。

        对于风流成性的他来说那三个夜晚只是无数次邂逅中的一次,对于她则是她的一生。她怀了他的孩子,她揣着这个秘密和欣喜,吃尽了苦头,生下了属于他们的儿子。她把所有的激情和爱放到孩子身上,为了让孩子享受丰富美好的生活,她把自己卖了,成为了有钱人的情妇。即使遇到真心相待的情人,她也不肯给自己自由,因为她依然在等待,等待他的召唤,为了那仅有的可能,她决裂般地拒绝了一切,只是等待着。如她所愿,她又一次拥有了机会,她们又有了一次相遇和激情;如她所想,他依然不记得她,不认识她,从来就没有意识到她的存在。 最后,她们的儿子因病去世了,她唯一能抓住和他有关的一根线断了,她失去了所有的力量,离世之前,把她一生的爱恋写下来寄给了她。

        要从人性的角度,我想“她”是过于偏执的,甚至是病态的,她一辈子都没能走出青春期的爱恋,她的生命中除了被放大的“他”,一无所有,没有自我,没有亲人,没有工作,没有整个世界。但从文学塑造的角度,我想“她”是成功的,一个被激情燃烧的生命,一个用尽全力去满足内在欲望的生命。我想,《呼啸山庄》的希和她可以媲美,希用复仇来诠释自己的爱恨,而她只是付出和奉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dmd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