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单位通知教育局领导到校做一年一度的走访。有事儿在心,早早问儿子愿意陪我到校后,便提前开车过去了。正好找本书,准备一节课的思路。顺带跟文秀聊了几句,就到了约定时间。
一般如同往年的流程,局长加几位人事干部一起一坐,校长作陪寒暄几句,说说今年收成,提提明年的要求。作为被走访的教师代表的我们什么也不用说,或者说一两句感谢、温暖、好好干之类的话,也就差不多了,之后拍照,大约就结束了。
今年有些不同,校长安排了学校班子成员全体出现在接待室。我们星罗棋布的穿插在班子成员之间,一阵像聊天又似提希望的领导讲话之后,领导说赠书。随后领导向在坐人员每位派出一套自己专著:三本,光明出版社,约90万字,关于学校教育。
这个事情让我暗暗一阵吃惊。确实,90万字,三个主题,关于学校治理,关于教师成长,关于业务发展,(记不太准确,大致是学校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主题)。这个行动立马引起了我的兴趣,觉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领导所能轻巧随意写就,而一定对于工作实践有长期深入的思考,是很见成果的一项输出。在没等校长再讲一些理想信念之类的话,我已经提出了对这本书的问题:怎么写就?于是大家围绕这部书讲了开去,直到讲了书的封面题字的李希贵校长。
李希贵校长是从我们本地冲出去的从一所县级语文教师起步的,也是常常被我们本地教育界的人引以为傲的典范校长。今年罗振宇跨年演讲又再次提到他,今天才知得到2022业务架构有一些李校长筹划过的影子。
领导提及李校长身上有两大特色:一是人活一口气(如今59年生人的他,退休后领衔建设100所实验学校来平衡北京不同学区的教学资源,在各区建学校,每所学校都建在地铁口上)。二是无条件对人好(曾拉巴过31所联盟校,每个学校有不一般的成长)。
我则对李校长的意思是,管理学思想在教育学领域实践落地的比较透彻。他提出的分布式管理,实施的比较彻底。
在坐的校长说出李校长是资源擅长型管理者,在资源充分前提下,升学率不是第一优先级的考量,于是综合素质成为学校第一教育目标,而身边的学校却往往为了资源能优先被配给,只好用升学率这唯一一条指标来搏排序。
也许是两种经营学校的哲学。不过在教育学与管理学的交叉方面,确实有许多值得深究的一线现象,说到底就是,我们到底做什么样的真教育?教育的样子有很多,但是基本范畴是要答出学校育人目标到底是高分数的人还是要培养出具有丰富生命底色的人。
也许当我们的教育资源特别是高等教育资源再进一步丰富,或者不同的教育产出最后不再有文凭高低而是以产出价值,而价值体系有更合理多元的分布,则学校的经营哲学会得到充分解放。从而改变受制于资源配给量的局限,标准是一把物化的尺子,这把显性的尺子不是升学率就是大赛金牌数?
期待一个拥有更充足教育资源的时代到来,也期望有更多具备人本精神的校长出现。
随同走访还宣布了新任命的一位副校长,86年的最年轻校长。
年轻的新任副校长之前任一所我们县职业学校创业教育系的主任,当时有些交流,在经过一段时间借调到局机关之后正式调入两年后,依然有了一些历练,转身走入校级领导队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