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贤/文
今天是大年初三,向各位支持我的朋友们拜年,祝各位兔年大吉,大展宏兔!
今天我们对王立老师的著作《欢娱的巅峰——唐代教坊考》进行阅读,我个人能力有限,对本书中的内容有针对性的提出和发掘,也希望能从阅读中得到不一样的认识,开拓不一样的视野。
今天我们对前三章内容进行阅读,在本书的序言部分王兆鹏、潘碧华、董希平先生对本书都做出了评价,阅读之前可以从中了解本书在唐代教坊研究领域取得的成绩。在绪论部分,王老师回顾了唐代教坊研究的状况,从教坊的中央与地方设置中分别描述二者的联系与不同,系统梳理教坊以及包括的梨园、宣徽院等机构的发展流变,尤其提到了与之相关的乐伎问题,从制度方面和归属方面做出了描述。
进入第一章,由小及大,由个体到制度,首先论述了乐户制度的产生发展过程,艺术的发展离不开艺人的创作,乐户是社会阶层中独立于其他阶层的独立层级,其社会地位低下,对其身份有严格限制,如不得参加科举,不得与平民通婚,不得擅自脱离乐户籍属等,作为古老的延续性阶层,一直世代相传至清朝废止,直至被历史所淘汰。
第二部分论述了艺术从业人员乐伎的流变过程,大体分为了宫伎、家伎、营伎、市井伎、私伎等。伎的特点从两个角度分析,一个是依靠艺术形式,一个是依靠色相,其中最后两类是在清代逐渐演变为色相大于艺术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主要对于唐代历史发展与教坊的联系与影响做了描述,对于长安,洛阳,温泉宫三地的娱乐活动和皇帝临幸的时间频率做了分析。作者旗帜鲜明的提出了,学界对于长安和洛阳存在两个内教坊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作者认为内教坊是跟随皇帝临幸地方不同而随驾转换的,而不是存在多个内教坊在不同地点的情况,这是作者着重论述的,也是本书着重说明的。
第三章主要对具体问题进行了展开,对武德内教坊的产生和流变进行系统阐述,武德内教坊的部门归属,在本书中也是一个重点分析对象,作者认为根据隋代记载和制度规定,仍属于中书省管辖,机构设置应紧邻中书省办公地点。武德内教坊是唐代初期的教坊,机构设立范围基本处于长安西大内,后期随着大明宫建立,唐高宗与武则天驾临洛阳而随驾变化,直至唐玄宗时期随整合改革而被新的教坊所取代。
第二部分对于武德内教坊的文艺发展做了大体梳理,尤其对于唐代音乐分为雅乐、凯乐、房中乐、燕乐、俗乐、散乐,对于燕乐的来历,有独立乐章说,有继承隋代九部乐说,作者认为第三种太宗收复高昌后重新整顿的十部乐的统称。对于散乐,其包含了百戏,戏曲与杂技等,而武德内教坊主要表演内容为俗乐,即娱乐性歌舞为主。武德内教坊的俗乐演出促进了乐曲陪歌词的艺术形式不断发展,中宗以后,依据曲调即兴创作诗词并演唱,一改之前的为词配曲和选词入曲的固化模式,对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