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瞬到了中年,突然觉得生活的压力如此巨大,激烈的职场竞争、孩子的教育冲突、家庭生活质量提升、个人的学习成长,还有健康状况改善等等,要操心的事随着年龄增长似乎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不够用。每天天不亮起床,晚上转钟前肯定无法上床,几乎谈不上享受周末,这已是我进入中年生活后的一种常态。中年危机就像一头庞大的“灰犀牛”呼啸而来,可是我除了一筹莫展,无可奈何的被动前行,只剩焦虑。
为什么越努力越辛苦?为什么付出那么多并没有让生活更美好?仔细观察身边那些成功人士,反思自己多年的时间分配和成长路径,突然意识到曾经懵懵懂懂,稀里糊涂的度过年轻时代是一个巨大的浪费。比如健康这事吧,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成功人士如此热衷锻炼。以前总认为是别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好,环境好,有钱有闲然后才去追求身体健康,骨子里认为那是属于富人的一种休闲享受,实际上却是他们对于健康的认识远比我要深刻的多。
优秀的人总是把健康排在第一位,拥有健康的体魄,不仅花在医院上的时间和金钱少,进入中年后这甚至成为个人事业上的一种竞争优势。而普通人每次进医院时才想起健康多么重要,就如同上了考场才意识到平时学习的不够一样,可是除了手忙脚乱去应付突如其来的麻烦外,已经没有其他办法了。这种差异,哪里只是跑步锻炼这个动作上的不同这么简单,结果上的差之毫厘,却是认识上的谬以千里。
类似的,由于年轻时没有注重对自己认知和践行方面的刻意训练,所以对许多机会和规律的把握能力不足,对重大事物的排序和选择从一开始就拉开了与优秀者的差距,导致花了大量时间却收效甚微。
生活是复杂的,没有正确的成长方法论,越努力遇到的问题越多。家庭、事业、健康、孩子教育看似千头万绪,但 “抓主要矛盾”,归根结底只有一个核心:个人成长。
拿教育孩子这事来说,每次我总苦口婆心教育她,可是她好像完全充耳不闻,每每如此,我便疾言厉色,恨不能棍棒相加,逼迫她快速改变,始终没有成效甚至导致父女关系出现裂痕。现在我终于想明白了,教育孩子对于我来讲也是第一次。我会教育孩子吗?我是否高估了自己教育孩子的能力?教育孩子的终极目的应该是我俩共同成长呀,想改变她一定要通过我自身的改变来完成。如果她不愿听不愿改,肯定是我的教育方式或者说服的逻辑没有被她所接受,一味埋怨她能解决什么问题?想清楚了这一点,我就清晰的知道了努力的方向。原来教育孩子哪里是解决孩子的问题,本质上是在解决我自己的能力问题。细细思考,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唯一能掌控的就是自己。许多人吵着嚷着要改变世界,改变他人,到头来却发现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通过自己的改变去影响身边的人和事,继而影响这个世界。
事业上也是如此。以前,我认为个人成长的标志就是工作干好,得到晋级加薪的机会。只要每年收入有增长,就认为自己进步了。所以加班加点,将所有的时间都放在工作绩效的提高上(很多时候体力上的勤奋的确短期内可以提高绩效水平),通过这半年的学习与反思,突然意识到这真的就是典型的“用身体上的勤奋掩盖思维上的懒惰”,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上,长期做着低效率的事情。只为绩效表现而努力不过是表现型人格的一个特征而已。
至此,我深刻的理解了“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差别不是智商,而是认知”。
真为年轻时期那二十年的黄金时光感到惋惜,哪有什么中年危机,只有年轻时的傻逼。虽然醒悟的较晚,但“亡羊补牢为之不晚”。今天我遇到一定的中年危机,但绝不希望老年危机再发生。终于我拟定了自己的成长方法论:不断打磨认知,深入思考,做一个复杂时代的明白人;专注在写作水平和投资能力的提升上。前者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它不是为了倾诉、分享和炫耀;而是为了思考、践行和成长;后者则锻炼了个人独立决策,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任的能力,而且用金钱去实践自己的思考。在知识革命的时代,还有什么比这两种能力的成长更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