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诱惑/第二节、黑混(2)
价格双轨制
下面通过经济观察报在2008年采访张维迎教授关于“双轨制”改革的对话,可以让大家对当时全民经商,官倒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经济观察报:“腐败问题到今天仍然严重。所以这些年有人言辞激烈地批评双轨制,说是双轨制带来了腐败。”
张维迎:“说老实话,在提出双轨制的时候,我想到了会出现不适应,我们过去是国家本位,如果价格过度地变化,会使政府部门、人们的观念、企业家都不适应它,但是没有想到腐败会如此严重。”
经济观察报:“只是想怎么解决问题,但是带来的问题还没有充分考虑。”
张维迎:“是这样。我那时候对价格双轨制的认识还是很粗浅的,只是感觉价格改不动,一切都无从谈起,但一下子走到完全的市场价格又不可能,必须想办法突破这个僵局,出路就是通过“双轨制”逐步完成从计划到市场的过渡。但没有想到双轨同时并存可能发生严重的官倒和贪污腐化问题。
从理论上说,如果国家制订的计划合理的话,企业用多少就给多少计划指标,而且企业严格执行这些计划,也不会出现腐败。比如说我这个国有企业生产了五百万吨钢,其中三百万吨是计划的,我就按计划价格卖出去的,然后剩下的二百万吨就拿到市场上按照市场价格卖。但是实际上,只要牌价和市价之间有差距,计划指标就有利益,谁能拿到指标谁就获得利益,计划的执行就很困难。每个企业都想多报一些需求量,比如说,本来用一百吨钢材偏偏报两百吨,多出来的部分以市场价格出售,马上就获利。政府很难知道企业的真实需求,所以,双轨体制一出现之后,自然就有一些计划指标被人拿到手去倒卖,牟取市场价格和计划价格之间的差价。所以在转轨过程中,有的人故意想维持双轨制,就是维持他们的私利。
我记得后来钢材价格想要完全放开的时候,谁最不愿意放?就是管计划指标的官员、钢材企业的领导人和搞销售的人员,因为钢材完全按市场价格了,他们就没有套利空间了。双轨制由于其产生的官员腐败后果受到广泛批评。
但回过头来看,这可能是制度变革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之一。如果我们认为改革是必要的,新体制就必须至少应该是一个‘卡尔多-希克斯改进’,也就是社会总财富的增加。但如果我们不能把“卡尔多-希克斯改进”转化为一个‘帕累托改进’,改革就可能根本无法进行。”
以上的对话就说明当时价格“双轨制”所造成了流通领域里的寻租空间,就给做生意人有“投机倒把”额机会。当官额大倒也叫官倒,老百姓小倒也叫搞活经济(现在投机倒把罪取消了),只要有差价就会有人去赚迪额差价,迪额就是当时全民经商额社会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