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忆高仓健
近来在网上看到陈丹青忆日本影星高仓健的一篇散文,除了叙述与高仓健一段友情外,还提到了中日两国的微妙关系,值得一读。不过我还是想大家上网阅读原文,陈丹青的这篇散文如同他的油画一样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读了,除感到文字朴实、简炼外,情节还能催人泪下。
下面摘一小段原文——“现在高仓死了,我才想到去了解他,也由此而念及电影与民族的关系。欧美电影不论,中国人对苏联和印度的电影与明星,固有所欢,但日本的故事、日本的容颜,有那么一种滋味,似乎在电影里更得中国的人心。什么缘故呢,我说不圆,所谓同文同种,并非恰切的说法,我们迄今难以摆脱的怨仇,总归来自日本,或许,惟其如此,在历史的阴影中,中日相好的一面,如幽微的光亮,明灭其间。
多少民国的大人物有着一位日本妻子,或是情人,又多少日本的女子嫁与中国人,从一而终,但我们很少会去想想这些故事的深处。
开放后的中国青年,如今渐渐凝固了单面的日本印象:要么追慕那里的时尚,要么便是仇视。...。
在日后的影视作品中,中日观众有着更为广泛而彼此无需避讳的心理缘分,近年韩国影视起来后,日本电影的魅力渐次褪色了,然而仍有无意彰显的人群,沉迷日剧,什么原因呢,我也不知。
以我所知,两位日本的绝代佳人而为中国百姓所牵念者,一远一近,一雌一雄,是今年先后辞世的李香兰(山口淑子,1920——2014年)与高仓健。”
读后有何感想?我心里有数,由于词穷而无法言表,不过唤起了我对日本电影《追捕》、《远山的呼唤》的回忆。高仓健的伟岸重现在我的脑海里,墨镜配上风衣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很难抹去。
我十几年前去过东京,看到日本人对中国游客的友好,所到之处没有异国他乡的感觉。东京的现代化和人文素养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难怪我许多朋友把子女送到日本去,甚至把第三代也往日本送。
最近两句诗句成了网红,一句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另一句是:岂日无衣,与子同裳。这是日本人写在援助武汉物资上的诗句,不说有多大的胸怀,至少情感放在那里。然而不和谐的负面声音此起彼伏,就如同陈丹青在文章中提到中日两国的微妙关系。这与我们的神剧看了太多是否有关,事物总有正反两面,矫枉过正,往往会适得其反。
文章中——高仓临终说:“转告丹青,他是个画家,还是尽量不要谈论政治。”这句话表达了两人的友谊,彼此的牵挂,同时也把朋友陈丹青给交代了一清二楚。
整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然而越是朴实、简炼的讲述,越夺人心魄。你可以发现更多这个大写的人字,人生所包涵的种种意义和无奈。使我读后,在怀念高仓健的同时,更怀念《追捕》那个年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