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记葛洪作此书的缘由及过程。按今天的历史观,越古越落后,但中国传统的历史观与此相反。儒家认为古代的圣人比今天多,道家则认为古代的神仙比今天多,均为崇古。虽然神仙数量多,但名字流传下来的却很少。而且更重要的是,今人多不信有神仙、或人能成仙,所以葛洪从仙经及百家之书中纂集出神仙传十卷,让“知真识远”者巩固信心。至于那些“思不经微”的俗人,则各随因缘了。
卷一
广成子。广成子这个人物(纯粹的方外之士)化现世间、或成道后一直没走,看来是有意等黄帝(居人王之位)来问道,并为其指点修身治国的方法。他跟黄帝见了两次面,都是黄帝去找他。第一次,黄帝上来就问“至道之要”,结果被批了一通:你作为天下之主,把国家治理得这么烂(广成子举的云、草木两个例子都是自然界的,不知是何意),讲至道你也听不懂。三个月之后(葛洪没有说黄帝其间做了什么),黄帝再来拜访。这次十分恭敬地“膝行而前”,问的问题也变成“治身之道”。广成子阐述完抱朴守一,之后就走了。
若士。前一节对比了人间权力之极的帝王与方外真仙,若士这位神仙则与人间最厉害的旅行家对比。燕国的庐敖自以为穷观天下,哪里想到北外有北、南外有南,也想不到有若士这样的“一举而千万里”者。有趣的是,这位若士一开始见到庐敖是躲避的。他在怕什么呢?
沈文泰。他和弟子李文渊,一个安息昆仑,一个升天。为何会出现在竹根汁煮丹黄土后?
彭祖。本篇言彭祖行状甚详,不仅在身心上有修为,而且对世俗法也了解。另外记叙了当时的殷王请无名采女问道彭祖。彭祖对不同层次的道作了区分,也批判了一些学道之士。殷王得了长寿之道,不希望别人得,竟然要加害彭祖。彭祖之道可以延年益寿,但最后抵不住自己被郑女妖淫所惑而失道。对于彭祖的世间所引起的崇拜,庄子在逍遥游中有过批评。
白石生。一般来说,升天之道(天仙)比长生之道(地仙)要高,此人却自称喜爱人间之乐,故不修升天之道。“时人”的解释与此相反,说他是“不汲汲于升天……不求闻达”。看来升天也是获得不少名利。《蜀山剑侠传》中也记叙了不少人,只做地仙不做天仙,一来喜爱人间之乐,二来免去为天仙的诸多职役之劳。
黄山君。跟白石生一样的追求,不过多做了一点事,就是编了《彭祖经》?
凤纲。发明了一种“百草花小丸子”,有起死回生之效。
卷二
皇初平。他的另外两个更著名的称呼是:黄大仙、赤松子。篇中有提到一个“道士”,或许更接近于今天所讲的“术士”。这个人善于占卜,却似乎并不修仙。皇初平的修仙方法,似乎是服药兼某些炼养方法。
吕恭。前面只谈长生,未直接谈过“时间”观念。这里谈到了仙人两日、人间二百年。另,吕恭的后人吕习,也是一个帮人“推求”的职业道士。
沈建。这里说凡人辟谷的时候,可以用药辅助。
华子期。所服丹药更趋复杂,方子就有三个。
乐子长。服药,此药人和动物都能用,并有不同的效用。
卫叔卿。武帝是人间帝王,但比不过一个仙界的官。
魏伯阳。篇中葛洪对《参同契》做了评价,认为只不过假借周易的卦爻象,说丹道之事。儒家却把它当成正儿八经的周易阴阳之书。这也透露出,东晋时期的儒者对周易很看重。
卷三
沈羲。沈羲有道,但不知自己是“道士”。天神认为,有功德不够,还需要服食药物才能得道。
陈安世。药丸具有重要地位。另这里有两个常见的套路。一是授道前对学者的考验,二是主人拜先得道的客人(或师拜徒)为师。
李八伯。或名李八百,为李家道始祖。试验唐公昉的时候,浪费了很多社会产品,今天标准来看不合适。仍然讲“丹”,但似乎不一定是“丹药”。还有丹经,似乎不是一般的药方。
李阿。或以为与李八伯为同一人。未见服食之事。色身自在。
王远。似乎没有看到具体的师承,只说学问很大,再入山道成。能帮助没有修道基础者尸解,有他心通。麻姑是个没有讲来历的王远晚辈。天厨之酒,俗人不堪饮用。蔡经的邻居陈尉,虽然“心不正,影不端”,不能学仙,但可以使用仙符。
伯山甫。自以“精思、服饵”得道,并以药授人。
卷四
墨子。在公输班的事情上,大段照搬墨子原文。但说墨子“外治经典,内修道术”,就超出了《墨子》。墨子因为天资聪明,而且道德修养很高,所以得到仙书可以自己练不需要教授。
刘政。此人神通广大,自己能长生,还能变化山川、役使龙鱼。修行方法以墨子五行记为主,“兼”服药。
孙博。也学墨子。神通与刘政类似。
班孟。先已有神通,后来才服饵。
玉子。展现了大神通,仍然没有成丹。后来才专心在崆峒山炼成。
天门子。懂五行。
九灵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