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进门的大路往里走,迎面是两层楼,立柱上的楹联上写着“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委员会”“卫星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此楼建于1958年10月,竣工于1959年秋,在当时这是当地唯一的一座大楼,被称为“大楼”,此称号一直被沿袭至今。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我们本地的一座楼房。它隶属于我们供销社,当时我还很小,别说去大城市了,就是去我们本地的集市的次数也寥寥无几。我想可能大人们害怕我们丢失,所以很少带我们去的缘故吧。从哥哥口中得知我们集市上有楼房,当时对于楼房的概念是没有任何形象的,大人为了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都会说:“好好学习吧,长大了可以开飞机,住楼房。”这成了孩子们心中一个美好的梦想。我向父母表达了我的愿望:“我也想看一看大楼”。
于是在一个难忘的日子里,我坐在自行车的横梁上,父亲推着自行车,母亲指向路的北侧说:“快看,这就是楼房”。于是这栋楼房就印刻在我的心里。它正下方是一个大门,在大门上方又搭建了一间房子,我印象中是用青砖搭建的。我正在端详时恰巧女主人从房子里端着一盆水出来泼掉。我当时就有很大的疑惑:她们是怎样上去的?她们住那么高不害怕吗?她们像神仙一样一直住在上面不用下来吧?她们住在上面一定像神仙一样快活吧?
随后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大江南北高楼如雨后春笋,这座“大楼”不知从何时消失?但它在我幼小的心灵中以往的高,高不可攀。
对比之下生活在嵖岈山的孩子们是幸运的。他们这里的大楼更高,更大,更有规模。由于是办公楼,我相信他们有机会走进去,幸运的近距离去感受它的神秘。
我无疑也是幸运的,我见到了我小时候不敢想象的壮阔。
走进办公楼,看到红砖铺就的地面,这在当时是何等的奢侈。要知道我家堂屋最早是土地面,最后才铺成的像他们一样的红砖。别忘了,他们这可是五八年!领先我们几十年的!筒子楼的走廊一眼望不到头,每个门的门口挂着木制白底红字的标志牌,牌子上有“计划委员会”,“书记办公室”,“武装保卫部”,据说中央有的部门,这里全都有。不过此时已“斯人已去,人去楼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