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总是觉得只有一本正经的坐着(发呆),什么都不做的时候,才是启动思考的标准姿态。
最好外界没有打扰,无论是人或者物品带来的注意力转移,都是思考的大敌。
所以,家不是适合思考的地方。
态度决定人的行动:人总会选择认为对的事情、方向去行动
但事实是,大脑更多是由“提问”来开启的。(提问给予你明确的思考目标)
更进一步的探察,其实是用“输出”来逼迫你思考。(写下来帮你记忆和梳理思考过程)
如果还不能,就通过阅读来激发你的思考。(阅读就是“抛砖引玉”的作用)
源起:
最近因为疫情的影响,让我有很多的时间需要呆在家里。而家里是我主观觉得最不适合思考的地方,特别是家里人都在的情况下。
比如当你刚刚进入“发呆”状态时,家人总会适时的关心你!可能家就是你陪伴亲人的地方,并不会让你一直非常自我的“发呆”。这种反复的打断让人感觉崩溃!
再比如在家的时候,自己在心态上也会放松,感觉只有看会电视、刷下微博、玩个游戏、闲聊几句,才能和家的氛围相契合。家只是放松自己的地方,无需逼自己进入工作(思考)状态,这会让家人担心。
还有,家里有太多的东西会让你突然的分心,比如妈妈做的菜、老婆的突然的发问、孩子某个让你担心的行为,停止思考状态简直就是常态!
被打断后,最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惯性,干脆别想了。
总之,家里是乎总不能让人静下心来!我总能找到一万个借口让自己不思考!
解读:
环境让你不能专注,还是你根本不想专注?
今天仍然是毫无收获的一天,感觉大脑一直都是空空的,有些要做的事情也莫名其妙的被拖延了。
由此我产生了某种恐慌的感觉!
就是因为我呆在家里吗?难到家里真的没办法思考吗?
如果不宅在家,家人又会担心你。
人的思考真的和环境关系密切吗?
还是自己没找到开启思考的钥匙?
1.思考的不容易启动,和思考对象(目标)不明确关系密切。
思考的不容易,和人天生喜欢舒适、不喜欢耗能思考活动相关。(这符合人趋易避难的本性)
“家”只是给你当成了借口而已。
所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明确思考对象(目标),是启动思考的第一把钥匙。
2.逃避思考,是没有逼迫自己输出内容。
“写下来”是开启大脑思考的第二把钥匙。
“写下来”就是最高效的思考。
因为你输出了内容,让思考成果肉眼可见。
因为“写下来”了,让你得思考的内容不被遗忘。思考再多、再深,记不住的话,结果还是归零的。
3.如果真的不知道写什么,那就阅读吧!
除了输出内容,强迫自己输入,也会启动大脑的。
特别时哪些别人提取过的干货,比如“清脑”“孤独大脑”等公众号的文章。
“读(听)进去、写(说)出来”,是积极调动大脑启动的第三把钥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