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焦虑的不是知识,而是你骚动的内心。
- 《小风暴》
1
第一次听到“知识焦虑”这种说辞,是参加罗辑思维的一次活动。
提到这个词,脑海中浮现的场景是这样的:
早上的堵车场景中,小贝习惯性地打开得到APP的听课频道,不知不觉半个小时过去了;于是他又上樊登读书会听了本书,一看堵车还是纹丝不动,于是赶紧又打开喜马拉雅看看哪些订阅课程可以听;终于在九点赶到办公室,长舒一口气:在路上堵车的一个半小时也没闲着,一直在听各种知识音频分享;
中午吃饭的时间,他又习惯性地打开微信订阅号,看看36Kr又有哪些创投新消息,哪些行业新趋势值得关注,又心满意足地上班去了;
晚上因为公司里的工作还没有昨晚,于是留在公司加班。然后,深夜到家,而在朋友圈里看到如此多的成功人士融资成功了,在公司升职了,一想起订阅号还有很多没有打开,自己还有这么多的知识点不会,社会发展趋势也没有很好的把握。
左思右想也睡不着。恨不得立马起床再学习个通宵。
他怎么了?怎么了?焦虑了。知识闹的。
一种叫知识焦虑的病。
2
小贝只是生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无数个都市白领中的一员。也许,很多已经奋斗到中层甚至高层,也许有些还是初入职场的新鲜人。在争先恐后的知识迭代和升级里,不巧的是更多的人走向了越来越不堪回头的焦虑。
说到知识焦虑,古人早就教育过“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但从来没有哪个年代,会像今天的我们一样产生知识焦虑。互联网所带来的红利之一,便是我们比其他时代更能轻易地获得越来越多的信息。信息量呈几何数快速增长。
这就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了,好的一方面是激发了更多的求知欲。求知欲使得我们渴望把更多非我的东西转变成自我。在钢筋水泥构成的城市森林里,人们在求知欲的驱使下对知识的获取如饥似渴,努力地学习着,紧张兮兮竞争着。谁都不愿意成为落后分子。
与之对立地一面是,翻开各种APP和订阅号,未经甄选的知识,如潮水一般地向人群涌来,对未知的知识所产生的压力感让人心理压力倍增。如此同时,朋友圈里熟人们正在传递的努力又上进的状态,无疑又是对旁观者来说雪上加霜。
于是赶紧加大新一轮的学习计划。但是,学什么呢?反正现在各APP的大咖们已经帮用户们准备好了。跟着他们学习准没错。于是被动学习者出现了。就跟着大咖们学,能买到的课程就买买买。
于是文章开头写到的场景出现了。
说好的“一年实现财务自由”呢?“三十天轻松搞定一门外语”呢?“轻轻松松变成受欢迎的职场人”呢?似乎学了很多,然后又什么都没有学到。但是不学习又不行啊!
于是焦虑又加重了。
那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吗?
3
解决方案只要去找,总有适合自己的。
首当其中,认清现状,调整心态在所难免。
“知识”不会焦虑,“知道”才会焦虑。真正的知识使人进步,但若是存乎表面地只是知道这个知识点,而不知道如何学以致用,当然会焦虑。
其次,咱得从被动学习者,转化成主动学习者。
和各大APP和订阅号地推送相比,主动去寻找自己想获得的知识,真正值得我们去花时间。这就好比诸多公司的创始人在谈到公司发展中的经验分享时,都会提到,和把人才招聘进来再花大量时间进行团队融合相比,更应该花更多时间面试更多的候选人从中择优选取。
再次,知道自己想要学习什么?
三节课的黄老师提到学习行为,依据学习深度,以及学习给人带来的价值导向,分为三个层次,在此引用和归纳一下供大家参考。
启发性经验;每次看文章或者听讲座,听到兴奋时会想“原来是这样!”突然明悟的感觉。
系统化架构;构建一套健全的知识体系理论、思考逻辑或工作方法。是针对某一个领域,比较完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实践提升;所谓“知识可以被学会,而技能只能被习得”。即最终实实在在的对某项技能的提升负责。
对于初入职场的人来说,提升实实在在的技能往往是关键,这是我们漫长的职业生涯里通过摸爬滚打获得的第一手知识,从此贯穿于生命的始终;对于有一些年工作经验而又想更上一层楼的职场中层来说,花时间在建立自己比较完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思考脉络或工作方法很有必要;而对于许多牛人,往往是花更多的时间去关注“获得启发”,提升在“道”方面的能量。
最后,滴水穿石的坚持功力,也不可少。
接下来,就是获取知识后的行动了。
4
唯有行动!才能把知识变成自己的。
看过很多知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知行合一。行动是破解焦虑的不二法门。
费那么多努力找到“合乎个人口味”的知识大餐,其实也可以算是从别人那里获得的“二手知识”,咱得把它变成自己的知识才划算。
(一) 找到知识应用场景
学以致用,说的就是这么个理由。往大脑中输入再多的知识不运用也是无用功。
及时输出!我们吸收的知识,要尽快的找到应用场景。
比如看了部有用的纪录片,可能会被深深触动,赶紧随手记一段读书笔记;
看完一篇很有启发的文章,想想在日常生活或者工作中是否能够运用,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和家人工作伙伴一起探讨一下,看看是否能够落地;
上了一堂培训课,看看是否能将它转化成自己的管理素材;
这样的“致用”式的场景,对知识进行再次转化之后,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价值。
(二) 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
通过场景应用,我们得到自己想要的知识,有意识地配有自己地知识和思考体系。同时才有可能有更大的能量去缝合新进来的知识。打造好自己地底层知识和结构地基础,若获取了新地知识,才会更容易理解,也更有利于知识系统的组织和流动。
高晓松在最后一期《晓松奇谈》里被问到,“在整期的《晓松奇谈》里,您收货最多最大的是什么呢?”他回答说,“其实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懒散的人,我以前虽然看了不少书,但是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究。但是做了这么多期的《晓松奇谈》,我在对每一期的主题都要编写稿子,把我知道的概念都拼凑起来。两年多的节目录制以来,我发现我已经形成了能把很多事物整合的能力,包括自己对新事物的看法也多了一些角度和几层的思考。”
(三)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一次一次有针对性的行动。行动一步再获得一些反馈,然后根据当时当地场景进行调整,再继续往前走。
刻意的训练。哪怕在偶尔倦怠之后依然调整状态再次深情投入。
5
把自己变成所在领域的专家。
毛姆说:“你应将心思精心专注于你的事业上。日光不经透镜屈折,集于焦点,绝不能使物体燃烧。”
缝合好碎片化的时间里,所学到的知识,专注地提升你自己的能力,这才是幸福成长的根本力量。
成为所在领域地专家,才有更大可能跟更多大牛专家产生连接。我们都是先向对方学习,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才有可能更上一层楼。
默默地生长成一颗参天大树,不断地总结出自己的方法论,通过正确的刻意练习让自己成为大牛。
这是化解焦虑的终极目标:让自己也成为大牛。
然后再去分享,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架构,产生新的连接。
6
“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地成为自己”。这是赫尔曼·黑塞给予他同时代人们坚持阅读的忠告。
言至此,我们焦虑的不是知识,而是我们骚动的内心。说到底还是人类本性中的贪婪和不安于现状。
放弃功利性的速成,回归学习本身,让我们以成长作为知识获取的目的,而不是为了短暂的功利性目的。
相信时间的力量。
不再焦虑,用心做自己。
改变了这个认知之后,我们才能升级我们更需要升级的认知。才能不断去发现事物的真相,在看到表层的事实之后,还能看到二层、三层等更深层次的事实。
【作者】
茉公子的温暖分享。年少时自立门户成为一个创业者,后加入顶级风险投资公司。其第一部财经小说《小风暴1.0:时间的玫瑰》已由中信出版社出版。探索者、连接者、分享者。世事如书,见字如面。
文末有链接,当当、京东各大网站有售:
扒扒“知识焦虑”这头小怪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