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之夜,陪儿子去看电影《姜子牙》,结束时十点左右,夜已深沉。
时值十一,担心疫情,大多数人没有出门,所以电影院的人很多。
110分钟的片长,夹杂后排人的窃窃私语,偶尔孩子的哭闹声,心很难静下来,期间旁边美女的手机还时不时响起来,亮起来。
是否可以为了拯救世界,牺牲一个无辜的生命?
是否要在难辨真假的情况下坚守良知,甚至不惜对抗整个三界?
是否在眼前的辉煌唾手可得时,推翻过去的“大道正义”,包括否定自己?
这是一个又一个值得探讨的“宏大”哲学问题,却是许多现代人可能并不关心的问题,也可能是电影院如此嘈杂的原因之一吧!
整部电影,我记住的是申公豹的一句话:你始终是这样一个人。
在姜子牙一战封神,万众瞩目时,申公豹也是艳羡他的众人中的一个,不同的是在姜子牙剑斩狐妖之时,心生疑虑,被神界放逐,众叛亲离之时,他也始终跟随在他的左右,因为在申公豹的眼中——“你(姜子牙)始终是这样一个人”,那个他熟悉的正道直行、忠诚自己、矢志不渝的姜子牙,即使站在所有人的对立面,站在光荣与梦想的对立面,站在曾经那个自己的对立面。
一个人,始终是一个“人”,是不容易的事。
罗马帝国“哲学帝王”奥勒留曾经得到历史学家卡西乌斯·狄奥的高度评价:“从进入权力核心到死于王座,奥勒留几十年间始终是同一个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谓大丈夫。”不管富贵还是贫贱,健康还是疾病,不管是顺遂还是坎坷,不管是直面惨淡的人生,还是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一直都是一个“人”,一个当之无愧的“人”,这本身就是一个壮举,一个奇迹。
这条路,通常只能是“一个”人去走。
爱因斯坦在《我的价值观》里有句耐人寻味的话:我对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的强烈感觉,同我显然的对别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冷漠,两者总是形成古怪的对照。
爱因斯坦坦言,自己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是在现实中,他却选择了一种“孤独”的生活方式——疏远亲友、冷观热闹。因为这样,才能“很大程度上不为别人的意见、习惯和判断所左右,并且能够不受诱惑要去把他的内心平衡建立在这样一些不可靠的基础之上。”
一个心怀苍生的人,却往往会选择一条远离众人的“一个人”的道路。
不管怎样,“你始终是一个人”,在我看来,是一种褒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