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再想起了输入输出的问题。
话说儿子有个很奇怪的脾气,他上学的时候,讲正经事的时候,反正就是比较正式的场合里,怎么都组织不好一句话,甚至还会逻辑不通,时间混乱,人物关系都会模糊。常见的口头语就是:昨天,前几天....;不、不是。
奇怪的是,除了正式场合以外,几乎任何时间他的话都没完没了:什么笑话、冷知识、歪歌、刷视频见闻,张口就来,讲得虽然不那么通顺,偶尔还起不到效果,不得不说,一天到晚都有话可说实在是令我惊讶。讲得不过瘾,别人讲话他也不放过,非要人听他说。
我经常骂他,学习不认真,什么都记不得,这些无关紧要的记得非常牢。
这两天我看了一本书,作者在讲他老家的事,各种亲戚轶事,所见所闻,就连那坐在石凳上等朋友吃饭看见的事也能写成一篇文章。这些事如果我来讲,估计就是句话的事,因为讲自己家的事,交代清楚就好啦。更何况,很多这样的往事,细节上我根本记不住的。
这些现象给了我一个提示,内心丰富的人,口若悬河般可以讲很长时间的话,不管说的是什么,相信进入他大脑的东西一定不少。
想当年,我的一个朋友也对我说了这样的一个评价,说我是内心丰富且细致的人。
那么为什么我人到中年却没有什么好讲的呢?
这里涉及到的,应该就是输入和输出的问题了。
年轻的时候,我一个人住在公司安排的宿舍里面,这个宿舍没什么摆设,就三张床,一个床头柜,一个写字台,完了。那三张床中的两张还是别人为了霸占位置留下的,因为这个不大的宿舍是分给三个人的,其中一个就是我,另外两个有地方住,但也不愿意放弃这个宿舍,就用床来宣示一下主权。
按理说,我的生活是枯燥而单调的,上班就是宿舍门一开,不到五十步就到公司,中饭在食堂,晚饭自己解决,基本就是公司门口。一个星期结束,回趟家,改善伙食,陪陪老爸老妈,如此过了一两年,有同事兼同学叫我一起出去租房子住,依然还是一张床,一个写字台,又过了三年。同事亲戚叫他去住免费的房子了,我只能买房子。
那几年,我记得我每次下班,吃完晚饭,都喜欢去遛弯,而且走得很远。基本上整个闹市区,还有哪儿有什么好东西,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的地方都走过。虽然不太喜欢看书,生活却很丰富,还有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出游的时候。
期间也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就是电脑三维建模,偶尔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生活说是枯燥乏味,自己如果能够主动去倒腾一下,就会变成丰富的样子。
自然,认识了一些人以后,他们对我的评价这么得来了,内心丰富且细致。
结婚以后,没有出去遛弯的习惯,那三五好友也组成家庭不怎么联系了,生活又回到了两点一线的模样。有什么兴趣爱好也是很短暂,坚持不了多久。
当然,没有了当初那些丰富的输入,自然也就没有了多彩的输出。现在和人聊起我当初的兴趣和爱好,还有当初应该是我熟悉的见闻,当下流行的物品和小玩意儿,我早就说不出什么来了,陌生到了只能沉默的地步。
如今看看儿子那些讲也讲不完的话,书里边一个几句话就能结束的场景可以扩展到一章,还有年轻的时候无论怎么聊都能讲得出东西来的我。切身感受到输入多么的重要,光靠空想,怎么也不可能变成内心丰富且细致,有好多东西,小的东西,没有经过观察和阅读来填补,是成为不了细节的,也就表现不出来内心的细致。
再有,光眼到,手不动,还是不能体现出细致来,因为只有手到了,印象才会深刻,讲出来的时候才会脱口而出,细节到位;同时,在做事的时候,才能体现出考虑周到和把握关键。
因此,兴趣爱好不能少,特别是手工,像我做过的烘焙和做菜,微小的地方体现出来的是平衡,该突出的不抢夺,该弱化的不弱化。映照到生活的小事上来,肌肉记忆会告诉我,什么时候拿捏到什么程度最好。
如今,感慨书里面的各种细节到位;一个人可以一天到晚不停说话,而我只能站在原地,感慨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