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老街,承载了多少记忆。
在上海旅行时,住在一条历史悠久的老街旁。从地铁出站后,往前走一段距离,会经过一个短巷,巷角开着一家早餐店,阿嬷笑眼盈盈,自行车的铃声在人群中穿行,我拖着行李箱移动,好奇地观察着周围的环境。
路旁高大的梧桐遮天蔽日,枝叶不怎么被修理,恣意地纠缠在一起,阳光穿过缝隙,在地面留下斑驳的影子。这里没有华丽的店面,只零星散落些售烟酒杂货的小铺子。走几步路就能看到下棋的老人,老人戴着副眼镜,有时落子犹豫不决,有时又引得围观群众连声叫好。也有执壶饮茶,茶香飘向四方。还有吞云吐雾的,拿着打火机把玩着,偶尔传来众人的笑声。与印象里匆忙的城市颇有些不同,却又完美地契合在这座城市里。
红砖红瓦的屋,被灰白的墙围着,墙上布满了青苔的绿印子。门口的木门不大好使,楼梯刷上一层新漆,吱呀吱呀地响。楼梯有些陡,上上下下着实费劲。屋里一张床,一个茶几,一条沙发,一个小阳台,外加一些装饰品。椅子上端坐一只巨大的布朗熊,还有俩抱枕,桌上摆着鲜花,大概是勿忘我吧。推开阳台的门,涌入了新鲜空气,楼下大爷唱小曲儿的声音犹如近在耳边,隐隐约约还能听见录音机在放评书,醒木一拍,故事便开始了。恍惚中感觉自己已步入老年。
深夜游玩归来,不同于光怪陆离的市中心,环行交叉口,连车也没几辆,只剩一家奶茶店孤独站在街口,整条街安静的不可思议,像是陷入了沉睡。我噤声,步伐也变轻,不忍打扰这份安静。巷角的阿嬷大概早早入睡,小铺子也全都紧闭大门。弄堂里有几户人家还亮着灯,但看不真切。月亮高高挂起,但被梧桐叶遮住,只有一点儿照映墙头。而我在这点月光的照映下,走回住所。
第二天清晨,老街又恢复了热闹的景象,我叼着阿嬷早餐店的馅饼散步。清水砖墙紧挨着,一栋接一栋。鲁迅的故居差不多在路的尽头,很不巧遇着修缮了,绿色的幕布挡住它的容颜,搭着脚手架,只能看到屋前的门牌写着“鲁迅故居”四个大字,以及一段历史介绍。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是无声的语言,用石头写成的史书。小小弄堂承载了旧上海的气息,承载了鲁迅的回忆,承载了老人的闲暇,也承载了我的短暂时光。
或许生活就是需要这么一条老街,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承载一个城市的旧事,像留声机里的老旧唱片,诉说城市的前世今生,留给人们繁华中的最后一点过去的历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