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终究有一天达到不再出售自己的时间。
行动:想办法,合理地逐步地减少自己出售时间的数量。
方法:在能用钱换时间的时候,尽量用钱换时间。
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全部投资到自己的持续进化上。
第三种个人商业模式的优化逻辑,便是这个。
我们都知道,第三种个人模式最重要的地方是运用低买高卖的方式,来购买他人时间实现突破时间总量的目的(个人时间终归有限)。但是其实对现在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个逻辑是对的,但是却是没有必要的。为什么没有必要呢,因为其中蕴涵着时间与金钱价值的比较,如果说认为时间更值钱,或者时间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那人们必然会用钱去买时间,但是如果现实状况就是认为金钱比时间更重要的话,无论怎么讲道理,也无法让装睡的人醒过来。所以,或许在运用这个底层逻辑的时候,首先要做到的几点是,明确自己时间的价目表;其次要做到的是,区分自己生活中所做事情是处于1-3种个人商业模式中的哪一种。只有明确了自身的现状,与改进的方向,才能实现改变的目的。
正如自己对这个底层逻辑的分析来看,首先要做的就是给自己明码标价。以个人为例,按照去年的年收入总额,每天的收入340元,平均每个小时是14元。也就是说不论是学习,娱乐,旅游,休息,我每个小时都有14元的价值。这就是我目前的平均值,如果1个小时的收益不能超过14元,那就是我亏本贱卖了我的时间。这是一种比较具体化的算法。时时刻刻可以从每个小时14元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时间是否值回票价~
具体化的算法只是让我们更直观的明确,时间的价值。但是,有的时候时间是很难确定是否值得的,比如你和朋友们出去玩,陪家人“浪费时间”,学习新技能,很多是无法衡量是否值得的。这种时候,我们要对自己生活中的事项进行分类,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和家人朋友一起“浪费时间”,让自己心情愉快,好让我们的工作学习时间更专注投入,这怎么能算是浪费呢。关注成长,不断学习,也许短期之内,觉得自己是在浪费时间,但是还记得我们之前就讨论过的复利曲线么,在突破玻璃顶之前的时间,都是孕育花开的时间。
时间和精力都具备排他性,你只能安排一件事情进去,你关注电子游戏,就不能关注读书成长;你关注工作,就不能兼顾家庭;同一份时间,每一天精力,都只能分给有限的事情。所以,我们才需要不断的明确什么是更重要的事情,什么值得我们投入时间、投入精力。
时间是我们有限的货币,我们在工作中渴望不断提升效率,而不是喊高价和磨洋工,因为那样,实际上时间仅仅花了一次,只是错觉中的获得了更高的单价。不断细分工作,强调效率。改善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中的串联并联工作,看是否提升了效率,反复实验,打磨我们的理念;在第二种商业模式上,注重培养创意和创造力,并且,认识刚需了解消费者以为的刚需;在第三种商业模式上,遵循金钱换时间的原则,提高自己可利用的时间。但是最关键的地方依旧是关注且只关注个人的成长,不断提升自我的价值。
清晰透彻的了解概念,并且和正确的概念进行关联,确定什么是更好的,通过什么方法提高自身。实验-践行结合,不断内化上面的观点,不断升级我们的观念、方法。
事实上,在这个显而易见正确的逻辑面前,我不止一次的迷茫过,为什么要去让自己不断去学习,在环境的逆流中前行,忍受不解与无端的责备。事实上,不论是说希望做一个不同的人,或者是说人生苦短,为什么不做点大事,这些理由都不能让我觉得说到心坎上。但是就是不断逼迫自己和自己来一场battle,或许真的就是为了在自己身上实现更好的人生可能性吧,接纳自己不完美,想要明白人生的罗盘,自己是可以把握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