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我的一位朋友又跳槽了。这毕业才不过半年,就已经换了俩份工作了。每份工作都刚过试用期不久。面对如此高频繁的换工作,他解释道,在试用期的时候,什么都不会,学习起来比较有劲。等后来转正了,就发现工作很枯燥无聊。学了那么多年,最后工作干的却没什么技术含量。于是价值观就开始动摇了。
我们刚入社会,难免对工作期待过高,到后来发现与想象中差距过大,便失去了工作的激情。于是,一部分同学在犹豫挣扎,另一部分同学就开始换工作了。
其实任何一个工作都会有新鲜期,然后是漫长的枯燥期,只有在枯燥期里静心学习,积累知识,不断沉淀提升之后,才有机会成为大师级别的人物。
02
美国俩位畅销书作家,丹尼尔˙科伊尔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和马尔科姆˙ 格拉德韦尔的《异类》,其核心都是“一万小时定律”。
简单来说,就是不管你在哪个领域,只要坚持努力一万个小时,你才有可能成为那个领域的专家。而一万小时,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如果一天工作八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我们至少要五年的时间,才能成为行业的专家。我们总爱抱怨工作的枯燥,无趣,可谁的成功不是经过这一万小时的精炼呢?
我们羡慕比尔盖茨的绝世聪慧,可他13岁就接触到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批电脑终端机,开始学习计算器编程,在他连续练习了7年的程序设计后,他创建了微软公司。他的努力早已超过了一万小时。
音乐神童莫扎特,在六岁之前,他的音乐家父亲就已经指导他练习了3500个小时。到他21岁写出脍炙人口的《第九号协奏曲》时,可想而知,他已经练习了多少个小时。
著名大画家达芬奇,当初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画一个个鸡蛋,从不同角度,不同光线,少说也得练习一万个小时。这为他后来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最后的晚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让世人难以超越。
从星光大道中走出来的萧敬腾,15岁时学习爵士鼓,18岁在酒吧驻唱,每天练习很长时间,跟好几个场子,有时候,甚至一天超过12小时。这才有了他后来卓越的音乐成就。
我们看见的是别人的光芒,耀眼的成绩,看不见的是别人背后奋斗的辛酸和艰苦。多年如一日的枯燥练习,在练习中不断精进。经过至少一万小时的锤炼后,他们成了世人眼中的“天才”,“大神”。
03
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兴趣广泛,什么都想学。看到别人吹了一首优美婉转的《神话》,我便去买了笛子,报了班。看到别人绘出各种生动的画报,我就去学画画。过一阵子,看到别人跳的爵士的很酷,就去上了一个学期的爵士舞。因为想学的太多,精力分配不够。到最后,样样都会,可样样不精。
在日本流行一种工匠精神。这是一种对职业的敬重,精益,专注和创新,从而达到极致。在日本社会上,不论你在哪个行业,从事任何工作,只要能在自己的领域中做到顶尖,便会得到相当高的地位。
《寿司之神》中主人公小野二郎,全世界年纪最大的三星主厨,毕生致力于创造完美寿司。他在日本国内的地位相当高,而“寿司第一人”的美称更是传播于全球。纵观他的一生,超过五十五年的时间,他都在做寿司,他对寿司所注入的精神,及其技巧绝对是世上第一。因此他做出的寿司被誉为“值得一生等待的寿司”。
而这种精神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在任何一个领域的优秀,都来源于我们平素一点一滴的积累,沉淀,最后才能厚积薄发。
《论语》中有云: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便道出了“慢”的重要性。
正因为慢,才会专注,才能专有所精。
04
这个社会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让诱惑,浮躁,不安,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如白岩松在《幸福了吗》里面说道,现今时代的青春却拥有肉眼可见的艰难。时代让正青春的人们必须成功,而房子,车子和职场上的游刃有余。可这样成功说起来容易,实现起来难,就像新的三座大山……
正是这种压力,让我们不得不拼命努力,迫切的想要成功。
太多的鸡汤让我们变得浮躁,看不清自己,急于求成。总以为自己也能开创出一片新天地,但最后大多数都落荒而逃。当我们的一腔热血被击的粉碎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彷徨,挣扎,痛哭流涕,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还是不行?
亲爱的,我们之所以不成功,
是因为不够专注,什么都想尝试;
是因为只付出一半的努力,却想得到全部的成功;
是因为太急于追求结果,却又不愿意等待。
在通向成功的阶梯上,我们左脚的停顿,是为了让右脚稳稳地向上迈一步。如此慢慢地一步一步,才不用害怕一脚踩空。
聪明人,都知道慢慢来,比较快。他们从不着急,因为他们知道,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