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精神分析第十四章癔症型(表演型)人格01

精神分析第十四章癔症型(表演型)人格01

作者: 心喜欢生0003 | 来源:发表于2021-05-11 00:07 被阅读0次

    癔症型(DSM归为表演型)人格可见于正常人群,通常他们很少出现频繁或外显的癔症症状。有些人虽未有过癔症发作,主观体验却充满了癔症驱力的色彩。

    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疗师习惯性的认为,癔症型人格者常常使用较为成熟的防御机制,所以其心理大多应归为神经症性类型;事实上,很多癔症个体的心理特征也可以处在边缘或精神病性水平。

    癔症样倾向的个体一般经历过严重的早期创伤婴儿期理应保护他们的客体却成了恐惧的来源,所以他们呈现出紊乱的依恋模式,常常表现为主观上的无助强迫性地寻求照顾,敌意和攻击倾向则并不明显。

    这句话简直说到我心里去了,我的父亲本来应该保护我,结果变成了恐惧的来源,总觉得自己不行,总觉得自己无助,强迫性地寻求照顾。

    而且看了代老师写的文章《妈妈及生命的意义》中写道:

    她梦到自己的女儿在胸口插了一刀,她依然用如此安祥的目光看向我,没有一丝责怪。

    我立马想到三组词语:感动力量成长

    我重新觉察了一下与父亲的相处模式,并联想了一下之前跟朱老师谈过的左轮手枪的游戏,也发给朱老师一段话。

    这篇文章深深的扰动了我的潜意识,触发了我跟父亲的关系:我不是在梦里,而是在现实的情境里,父亲拿着一把刀要捅死我,那一刻我恐惧极了。看过这篇文章,以及在家排中的体验,原来父亲也是恐惧的,他恐惧我已经代替了他的位置,所以他不惜牺牲生命也要将我杀死——在他有限的能量里面,他恐惧外界的一切,他却不恐惧我,他一直都是我的老大,这是位置决定的。我在现实的世界里横冲直撞,为所欲为,但在左轮手枪的游戏中,我输给了我的父亲。我臣服,无条件的。

    有的人用一生的努力赌一次博弈,有的人用一次博弈赌一生的命运。

    到底谁是谁非,谁又能说的清楚呢。

    朱老师回复说:

    这个话很赞,经典博弈之外,还有其他的策略。

    我回复道:

    经典的,或直接的,变形的,策略的,不是在模仿就是在创造,用适合自己的也疗愈自己的方式叙事;我开始明白,真正的好故事是不容易讲明白的,能讲明白的故事最终会走向索然寡味。但似乎只有清晰过,才能明了混沌之苦;但只有从清晰最终走向混沌,才能明了生命的无限张力与淡然悠远,给生命留一个不想去寻找答案的小问号。

     我有一点儿会写小说的感觉了。像极了我跟父亲之间的关系,不断地被创伤,不断地被逆转,不断地被建构。态度是唯一的,就是怀着感恩之心,向往光明;故事是不断被逆转的,因为答案是我们解构出来的。小说的精华就是一句话,像极了自恋,不断的揉碎,然后重新拼接,即解构,建构,反复揉搓,反复调和,从混沌走向清晰,从清晰回到混沌。写小说也像夫妻关系,同床的人一直没有变,但是心态变了,故事的体验就会一直在变,高潮不断,跌宕起伏

    朱老师回复:

    这段比喻很赞。

    一直很感激朱老师深深地共情,感觉上朱老师的模式非常像我的爷爷,充满了能量又非常谦卑。

    癔症型人格者通常表现为高度焦虑情感强烈过度反应,尤其是在人际关系中。与之交往时,他们温暖热情精力充沛善解人意喜好表现。也经常沉迷于危机和刺激的兴奋之中。由于一贯的情绪亢奋,他们的情感丰富在别人看来往往可能是肤浅、虚假和浮夸,他们的情感丰富在别人看来往往可能是肤浅、虚假或浮夸,他们的情感也变幻无常(“癔症情绪不稳定”)。

    读到这里,我才有点儿进入角色的感觉,原来什么自恋型人格、分裂型人格都是浮云,表演型人格才是正途。

    与人交往时温暖热情、精力充沛、善解人意和喜好表现,但是又有一种害怕被关系吞噬的恐惧感。于是高度焦虑、情感强烈和过度反应。有一种思维倒置的虚幻感。

    爱玲小姐说:“在你面前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我的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我以前很喜欢这句话,以为这是在表达爱情。现在才明白,这句话不仅仅可以表达爱情。在你面前我变得很低很低,其实是说我在你面前很虔诚,很谦卑,所以根才扎的深,满足了对方的需求,自己才能从尘埃中开出花来。

    一、癔症人格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众所周知,癔症人格者的气质特征包括情感强烈极度敏感喜欢社交。如果婴儿一受挫就又踢又叫一开心就高声喧哗,那么很可能天性具有癔症倾向

    通过我自己整合的过程来看,纵然养育过程也造成了某种创伤,但这种高度敏感、情感强烈和喜欢社交的特质更多地源于某种天性。可以很诚恳的说,我就是天性如此,就像弗洛伊德一样,我的人生就是要经历许多苦难,为了成为咨询师而生的。

    我臣服于命运,也臣服于自己的选择。

    弗洛伊德认为内心欲望的过度强烈可能是癔症个体的典型特征,他们渴望口欲的满足,期盼爱情、关注和亲密感。Balatt和Levy查阅大量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这类人群具有较高的情感依赖性。他们寻求刺激,却又会被过度的刺激压垮,因而在遭遇应激事件时容易出现适应不良。他们和分裂样个体在敏感性方面比较相似,但他们一般乐于与人交往,不像后者那样离群索居

    确实,从读南希这本书开始,不能以偏概全,生搬硬套,要窥一发而看全身,要灵活掌握。读到这里,我才明白我的人格主特征是表演型。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有了写小说的梦想,关键是自己不相信自己,现在慢慢的距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了,是很有意思的事。我之前以为是分裂样,其实不然,分裂样喜欢离群索居。其实在那种苦难孤独之中,我也没有选择离群索居,而是走出去,遇见潘,遇见宋,在寻求外部的情感宣泄,这个过程在喝酒中给我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和风险,但更多地是救赎。

    也有一些学者推测,个体的癔症倾向更多取决于右脑的功能。这与强迫者左脑优势的现象截然相反

    这一段,非常有意思,我觉得人是很神奇的,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的更多的功能被解读,被验证是表达着科技进步带来的新的解读。但我相信,这也仅仅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我始终坚信,人的脑子是不可能完全被解读的。

    癔症型的个体的心理过程也明显有别于强迫者:前者一般能借助主观、整体和想象来认识世界。有些高智商的癔症人格者具有非凡的创造力,他们对情感和体验的理解十分深刻、更具逻辑,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衍生出智慧与艺术的绝妙结晶。

    我深以为然,我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大脑处在一个想象的世界里,我已经有过多次高峰体验。而且我开始明白,每个人的体验都是不同的,不可强求。这就是命运赏赐给我们的缘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神分析第十四章癔症型(表演型)人格0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tuud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