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安开始有了“德尔塔”变种病毒的传播消息开始,连着几天心情不能平静。
西安虽然不是我的故乡,但我与这座城市的缘分和深厚情感,早已化作深深的羁绊。
1994年的夏天,坐着绿皮火车,跟着三位高中同学一道,我踏上了这个早已经闻名遐迩的神秘千年古都。
文化,在那时候,还不是我最能体味的西安之美。感兴趣之余,也只是把各大景点和博物馆,统统的走马观花了一遍。
第一个让我对这城市充满好感的,居然是“西安话”,充满着毫气和爽朗的语调,丰富蕴含各种古韵的个性用词,让我很快就喜欢上了这门语言。
这里的女孩子讲话都有一股的硬气,不是刁蛮,而是底蕴十足,不失礼貌,更不缺风情。
当然,不是人人都像《武林外史》里那位“佟湘玉”掌柜一样,成天用“风韵悲悯”的技巧演绎那种可爱又娇气的“怨天尤人”。
大部分西安人,平时里,更像是《装台》这部电视剧里的那些角色的感觉。
蹲在哪吃个大碗面,聚一起,扎堆儿喝一瓶冰峰,没事调侃下朋友,其乐融融。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八百里秦川”,古语韵西安的小吃和美食,也是有着很“炙热”和“火辣”的性格。
早上热乎的早餐,汉、回风味尽收。
我最爱的回民“肉丸胡辣汤”配上一个香喷喷的“馍”(饼子的陕西称号),真的可以让人瞬间精神大振。
羊肉泡馍、肉夹馍、biangbiang面、臊子面、油泼面、葫芦头泡沫、凉皮、甑糕、镜糕、水晶饼、黄桂柿子饼,一想起来,脑中就是一份超长的名单。
还有夜市的各种小炒、烤肉,以及那口我最喜欢喝的黄桂稠酒。
美食之余,就是跟人交往,西安除了原住民,汉、回人数较多,汉民又分陕西人和迁移至此的河南人,完美的融合。
在这里可以讲陕西话、河南话,大家都把你当本地人。
我在这里也从来没有感觉自己是个外地人。虽然是从太原来的,可是“秦晋之好”的历史还是沿革下来了。
秦、晋、豫三省,本就是相连在一起的,学习这邻省的语言,我还是蛮快的。
很多本地的大学同学,在学校的时候就开始带着我们这些“外地人”四处探寻这里的美好。
我喜欢的,不是去瞻仰文明的足迹,而是探寻美食的飘香。
渐渐的,还学会了西安人当时最流行的“红桃4”、“砸金花”。不知道,在小区封闭的朋友们,是不是有心情打打牌,解解闷。
在这里,我压过马路,吃过宵夜,看过电影,逛过公园,还打过暑假工。
毕业之后,开始对一个原来没感觉的常识很有感触。
那就是,文化与美食是一体的,并没有间隙,反倒是相互完美融合的关系。
人们常说美食是文化的载体,可以通过一地特色美食,感受其悠远的文化气质。
我倒是更喜欢自己的说法,文化是人为规划的概念,包罗很多,任何形式的艺术存在都不是载体,而是文化本身。
美食是人造的产品,本身就是代表当下的艺术品,本身就是制作者脑中的文化气息的输出。美食即文化。
西安,“钟楼小奶糕”不知道现在还能不能吃到。
冰峰汽水却可以在网上买到了,但是,那易拉罐里的味道,一顶比不上坐在古城墙边小街道的路边摊上喝起来,更“teisie”(西安方言,味道好的意思,一直怀疑是特色两个字,嘿嘿)
有两年没去西安转转了,这次因新冠疫情输入,导致“封城”之后,就一直在惦记着那边的朋友们。
同时,也想起这座城市的各种青春时光。
今天是“平安夜”,虽然是个“洋节”,不过,记得那时就在西安夜里,逛过圣诞的东大街。
还是借机这个寓意很好的节日名称,送上一份祝福!
希望大家可以顺利平安的度过,早点可以重回平时的生活状态,走上街头,美食、美酒咥起!
“西安,平安”!“西安,加油!”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