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们受过的那些教育
了解孩子爱打人背后的深层原因

了解孩子爱打人背后的深层原因

作者: 胡LL | 来源:发表于2020-03-19 10:24 被阅读0次

        常常会听到朋友抱怨,孩子年龄虽小却非常暴力,昨天就有一位好友提到“孩子太暴力了,讲道理不听,见到东西就扔,还打人”,朋友的处理方式则是因为生气过头,一个小时打了孩子三次,即使这样,孩子挨打了哭着睡着了醒来没啥事,继续重复做出妈妈口中的“暴力行为”,也继续接受来自亲妈的“暴力行为。面对孩子的教育,朋友束手无策,只有用暴力解决问题。

      我相信,上述朋友的苦恼不是单个存在,而是现代父母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很多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产生攻击行为,而且这种攻击行为是多方面的,打人——身体攻击;“我不要你了”、“我要打死你”等——语言攻击;摔东西,破坏物品——对物体的攻击。

      想要知道孩子做出攻击行为的原因,就必须深究攻击行为的根源是什么?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为人父母的你我感兴趣,心理学家经过研究也对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解释。一些理论认为,人在生物学上有一种预设的攻击性程序,是进化所需的一种生存机制。另一些理论强调情境因素,比如多次受挫、蓄意挑衅是引起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第三种观点认为人的攻击行为是习得的。

      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里,正好有一项关于“儿童是怎样习得攻击性行为”的研究,也是心理学史上最为著名、最有影响的实验之一。这项研究是阿尔伯特·班杜拉和他的助手于1961年在斯坦福大学完成。

      实验的参与者由来自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的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组成,他们的年龄在3-6岁之间,实验儿童被分成3组,其中24名儿童被安排在对照组,不用事前观察;剩下48名儿童被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在实验情景中观察一名表现攻击行为的成人,另一组在同一实验情景中观察不表现攻击行为的成人,一段时间后,再把3组孩子放到新的没有成人在场的情景中,为儿童制造挫折感和愤怒(比如拿走他们玩儿得正开心的玩具),观察儿童的表现。

    实验得出两条值得我们反思的结论:

    当观察者看到成人榜样示范的攻击行为,他们倾向于模仿这种行为。

    无攻击行为的成人榜样,能对儿童的攻击行为起到抑制作用。

    看到这里,一边抱怨孩子暴力打人,一边也用暴力惩罚孩子的朋友们,是否意识到你就是实验中的那位做出攻击行为的成人榜样呢?孩子正是观察到你的攻击行为,通过模仿做出了攻击行为。

    3-6岁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从而自然习得。因此,父母及主要照顾者的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就显得至关重要。

    对于已经习得了攻击行为的孩子,也有乐观的一面,在班杜拉的后续研究中还发现,榜样的攻击行为产生的暴力影响可以被改变。当儿童看到成人榜样的攻击行为受奖励时,他们会更多的模仿攻击行为;当成人榜样的攻击行为受惩罚时,他们会明显减少对攻击行为的模仿。

    随着时代发展带来的科技进步,现代孩子接触电视暴力和网络视频暴力等媒体暴力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如何防止儿童将媒体暴力转化为现实攻击性也是需要我们重视的!

    “10岁女孩模仿光头强,用电锯锯开妹妹鼻子”“2岁男孩模仿《熊出没》,用斧头砍伤自己手指”。对于大众,类似的新闻标题骇人听闻,对于新闻的当事人,过早的接触电视暴力,真是害人不浅。动画片里的打打杀杀不能呈现现实的结果,无法启发孩子的同理心。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里的经典情节,灰太狼没有抓住羊回到家,就会被红太狼用平底锅重重的敲打头,灰太狼的头上冒出一个大包,孩子们哈哈大笑,然而并不能认识到用平底锅打头这个行为是不能做的。因此,在给孩子挑选动画片也需要精心筛选,最好家长先试看一集再决定是否给孩子看。这里分享几则我给孩子挑选动画片的标准:

    1,人物造型可爱充满童趣,画面精美,制作优良。比如上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制作的经典动画片《巴巴爸爸》,比利时著名的《艾特熊和赛娜鼠》,经典绘本制作成的动画片,以上两部看完动画片还能买到配套绘本。

    2,主题明确,内容具有科学性。加拿大经典《动物兄弟》,保护动物为主题,学习动物知识。

    3,远离暴力,有关打架杀戮的,通通不允许看。比如《光头强》《铠甲勇士》《喜羊羊和灰太狼》······

    4,引发思考,益智学习。《米奇妙妙屋》《爱探险的朵拉》《小猪佩奇》英文版

    5,人物的对话传递良好的价值观。总是以成人的说话口吻,传递扭曲的价值观的就不要给孩子看了。国产的绝大部分动画片都有这个通病。

      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当孩子已经习得了攻击行为,作为父母及主要照顾人,首先,应该思考孩子做出攻击行为背后的原因。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惩罚方式就是打骂,孩子做出效仿?还是孩子模仿动画片里的暴力行为?或者,因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只能用攻击行为来抗议未被满足的需求?

      针对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父母及主要照顾者可以先安抚孩子的情绪,再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父母可以问孩子:“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耐心的引导孩子如何适当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与需求,再进一步说明当下一次有类似的状况发生时,我们可以怎么做。而不是一味地责备、威胁或处罚。

      如果孩子的攻击行为已经伤害到他人时,让孩子知道行为的后果及适度的管教是必须的,从中建立行为的准则规范。如果孩子正处于拍打敏感期,父母及主要照顾者可以提供孩子满足其生理需求的物品,如:球、鼓,以满足其拍打的需求,也可以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协助做垃圾分类、丢垃圾,把脏衣服丢进洗衣机里等等,让孩子通过完成正向的行为,充分满足生理发展的需求,借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当然,父母在改善孩子攻击行为时,要注意自己的情绪与态度,明白要处罚的是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千万不要用威吓(语言攻击)、暴力攻击的方式,而造成孩子心理的伤害。这里提供一个管教原则供大家参考:处罚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处罚宜轻不宜重。


    后记:我是一名3岁男孩的妈妈,在过去的3年多时间里我不断在学习贯彻更好的教养方法,过程中有让我和孩子都受益匪浅的,比如坚持了3年的亲子阅读,孩子的语言能力,人际交往,逻辑思维等等表现都很不错 。但我也走过一些弯路,有一段时间把自己工作中的压力和焦虑带给了孩子一度让孩子情绪失控。感谢这一段弯路,倒逼我学习,通过阅读,参加家庭教育顾问师培训,听线上讲座,我会持续不断的去学习成长,同时也会把我所知道的科学的正确的育儿观念和知识在这里分享给大家,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科学的教养观念,成为有爱也有知识的父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了解孩子爱打人背后的深层原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tyk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