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禄神父留下了一本日记,日记里记录了五位心结较深的教友,而这五位记录在案的教友,分别是:
斐理伯,参加过抗日战争,在一次战斗中误杀了战友,这个心结一直困扰着他的正常生活。伯多禄,有严重的同性恋倾向,时常为此苦恼不已。玛利亚,因为抛弃过自己的孩子,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多默,在日本战败后,强奸过一位女日侨,多年来一直在心里自责。默西亚,总幻想自己是主耶稣,觉得自己可以拯救所有人,一旦发现不能如愿,就会把事情妄想成自己希望的局面。
“因自己无法继续给五位教友做定期的牧灵辅导,所以特此记录在案希望后继司铎能继续为他们五位服务。”
这本《撒乌耳亡》通篇的故事,都是围绕着圣经和耶稣来展开的。在本书的开头,一位邮递员来做忏悔祷告,因此让所有一切的故事都浮出了水面。而整本书采取的写作方式,一是通过牧师聆听每个人忏悔时候说出的相关故事;二是通过那些故事的本人,将所有的故事一点一点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邮递员前来教堂忏悔,说自己在收取信笺的时候,发现了没有封口并且显示已经送达的信笺,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他将没有封口的这些信全部都看完了。他忏悔,自己偷看了别人的信偷窥了别人的隐私,并且在忏悔的同时,将自己看到的信里的内容全部都说给了牧师听。
通过这些信,我们看到了一个属于过去的故事,看到了那个属于过去的苦楚的时代。在落后的时代里,养活几个孩子都变成了一个最基本的生活问题,而当自己的孩子生病无药可医的时候,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大概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这是生存的悲哀,也是生活的痛苦,而唯一能够解决这一切的方法,便是努力的去生活,除此以外大概也只剩下了将孩子送走这最不期待的选择了。如果送走了孩子能够保证所有人的生命,那么这一份看着流浪在外的骨血的心情,又应该如何去寄托?
这大概也就是那位抛弃了自己的孩子的玛利亚的心结,无处得解因此一直纠结在心中。总的来说,也属于一个思想的问题,如果转换了思考的方向,玛利亚的心结是不是就不再是心结了?毕竟,如果自己养育这个孩子,结果可能是死亡,而把孩子送给了朋友远离自己的生活,却给了孩子一个生的希望。没有能力的情况下,只能让有能力的人来接手,大概就是最好的选择吧。可是人啊,七情六欲,永远都无法遗忘。
每个人都有过校园生活,校园又是最容易产生懵懂情感的地方,而这懵懂的情感就是对异性的好感。每一个最初的接触到往后的倾心的情感发展都预示着每个人成长的旅途好坏不同。毕竟每个人的情感经历是不同的,而每个人对于情感的给予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为爱选择成全,有的人则会为爱选择不折手段……每一个人的选择都会因为自己不同的生活经历而导致不同的结果,是好还是坏也只能在情感的结局之时才能获得一个最后的结果。
牧师,通过邮递员给他讲述的信笺的故事,感受到了一种属于邮递员的求救信号,于是牧师干脆的跑到了信笺里面描述的地址,去寻找那些可以获得的线索。而在我看来牧师这么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保禄神父遗留日记里的需要做牧灵辅导的五个人之中,还有三个人一直都没有找到,而即使是找到的默西亚,也一直否认自己就是那个要找的人。每一种开始都会有一个必然的结局,而每一个故事在结局到来之前,都是一个我们无法解开的谜题。
《撒乌耳亡》看完之后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一切的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但是又在意料之外。人生在世,总是会经历各种各样的磨难,然后让我们在这磨难中成长成熟。只是,在这磨难之中的我们,永远都无法知道那个我想要的未来是不是正在遥远的地方等着我。最后,默西亚找到了,那个幻想着自己是主耶稣去拯救世人的默西亚,就是继承了保禄神父日记里继续完成给五位心结较深的教友做牧灵的新神父。他终于成为了他想成为的那个人,但是却永远都不知道这一切到底是现实还是虚幻。
网友评论